“炒股教育”從娃娃抓起!證監會聯手教育部發文,推動證券期貨知識融入課程教材體系
徐昭 王舒嫄
剛剛,證監會聯手教育部印發“炒股教育”合作備忘錄。
3月1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透露,證監會、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證券期貨知識普及教育的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
根據《合作備忘錄》,教育部和證監會將著力推動開展下列工作:
教育部:
一是推動證券期貨知識有機融入課程教材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依據學生年齡特征,在相關學科課程和教材中有機融入證券期貨知識,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設投資理財課程。高等教育階段,鼓勵有條件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證券期貨知識相關課程,鼓勵設置金融類專業的院校加強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合作,共同研究完善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等。
二是提升教師隊伍金融素養
通過專題講座、網絡課程等方式,面向師范生開展證券期貨投融資等領域通識教育。利用集中培訓、網絡研修等形式,推動不同區域教師金融素養提升。
三是創新證券期貨知識學習、應用方式
依托各級各類學校社團活動,通過虛擬交易、夏令營、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活動,拓寬學生了解、應用證券期貨知識的渠道。鼓勵相關專業大學生利用假期,深入社區開展證券期貨知識服務社會公益實踐活動。
證監會:
一是發揮證券期貨投資者教育基地作用
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協商共同規劃,統籌利用好各地證券期貨投資者教育基地,免費向當地大中小學生和教師開放,提供必要的學生實訓和教師培訓服務。
二是開展證券期貨系列公益講座活動
充分利用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行業協會、自律組織等的專業優勢,深入高等學校、社區開展系列科普公益講座,普及證券期貨常識,提升大學生和社會公眾的投資風險意識及理財能力。
三是開發證券期貨知識學習資源
各地證監局會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組織證券期貨行業專家和教育專家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合作編寫公益性證券期貨知識讀本;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與高等學校合作開發多媒體學習資源,建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供各類社會群體自主選擇學習。
青少年“炒股教育”要注重綜合性+實踐性
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了解到,為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學校教育中大力普及證券期貨知識,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中小學、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不同教育階段按照當地情況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投資者教育工作,為處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編制了不同程度的金融知識教材。
目前,各省市試點涉及 5 萬多所學校,財商教育全面開課,惠及上百萬學生, 全面普及金融、投資、理財等相關知識,真正實現從娃娃抓起。
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各省市主要采取開展實踐類拓展型課程、活動的方式。
上海市、廣東省、四川省和浙江省分別在中小學和/或高中開展理財教育課程,且地方證監局聯合當地高校編制了包括: 《 理財教育讀本 》 《 金融與理財 》 《 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讀本 》、《 國民金融教育之青少年五德財商系列 》 和 《 人 ? 自然 ? 社會 》 在內的適用于不同程度,不同階段的課程教材。教材充分考慮了各個年齡段學生的認識心理,小學的課本注重以圖說理,中學的課本注重以事說理,而高中的課本則是事理交融。
除了課堂教學,各地試點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到金融實踐基地參觀考察、模擬交易、設計家庭理財方案等。此外廣東省財政廳還批撥廣州市中小學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試點工作專項經費,有力保障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
除在當地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和編寫教材外,各地還通過與中小學合作開展教育活動的方式推動投資者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上交所牽頭學校、媒體、市場機構等業界各方,精心打造了“青少年財經素養 N + l”活動,結合時代背景和教育需求,設計了包括貨幣銀行、股票基金等體現金融理財等財經知識的系列課件。深交所與深圳高級中學也共同開設金融課程,并依托深交所投教基地舉辦模擬交易比賽、實習實踐等特色課程。浙江證監局指導恒生電子投教基地與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杭州市濱文小學聯合開發推出“未來金融家”財商教育課堂公益項目,課程圍繞認識金錢、計劃用錢、學會儲蓄、 了解投資、認識風險五個方面,堅持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循序漸進、全方位滲透各個金融知識點,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金融本質,提高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大學生“炒股教育”——必修 選修 聽講座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各地區證監局和行業協會推動當地各大高校金融類專業普遍開設投資者教育課程,而非金融類專業也普遍通過選修課、講座等形式開展投資者教育。
青島市的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 20 多所院校,開設了投資者教育相關課程。西南財經大學將投資者保護納入了研究生“證券市場研究專題”和本科生“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專題”兩門必修課程,并連續 4 個學年舉辦了 18 期“投資者保護系列專題講座”。非金融類專業學生,也通過選修課、專題講座、講壇等多種形式開展了投資者教育。
浙江大學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簽訂“期貨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把期貨知識納入全日制教育選修課程。
寧夏地區開展“投資者教育進校園”專題培訓,重點針對大學經管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等院系的學生,舉辦資本市場基礎知識法律法規制度講座,鼓勵大學畢業生利用寒暑假到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實習。
上交所聯合全國多家重點高校舉辦期權精品課堂專場培訓,開設 《 股票期權交易理論與實務 》 學分課程,已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 23 所高校開展合作,做到理論與實務相結合。
深交所在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五所大學舉辦“創業創新創造,青春中國夢”對話活動,搭建大學生與金融專家、上市公司高管、意見領袖等嘉賓零距離溝通平臺。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史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