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濱)今天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消協發布的《信用消費與消費者認知調查報告》顯示,保健品和醫療類商品和服務成為消費者不滿意的重要消費領域;消費者認為建設“信用”的重點是網絡購物、保健品及金融理財等領域,對于經營者嚴重失信行為“列入信用‘黑名單’”的呼聲較高。
在此次獲取的1萬個有效樣本中,“品質不如意”是受訪者對商品和服務不滿意的首要原因,“產品信息不真實”也是受訪者較為集中的反映。此外,“商家信譽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等“信用缺陷”也是造成受訪者對現有消費商品和服務不滿意的重要原因。
調查顯示,保健品和醫療類成為消費者不滿意的重要領域,對保健品類產品的不滿意率達到28.6%,在各類消費商品和服務中最為突出;對醫療類商品的不滿意率為19.8%,對醫療服務的不滿意率為14.7%,分別在商品類和服務類消費中排名第四和第二。
夸大宣傳、假促銷等失信或違法行為線上線下均較多。調查顯示,當前線上消費的失信或違法情況較線下實體店消費更加多發,“夸大宣傳,實際效果與宣傳內容不符”和“促銷活動中假降價”是線上線下消費均普遍突出的失信或違法行為;“低價誘導消費”、“產品/服務信息不透明”等,線上線下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信或違法行為。此外,“信用偽造”、“山寨抄襲”和“貨不對板”等問題,在線上消費中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線下實體店;“捆綁消費”在線下實體店消費時發生的幾率高于線上消費。
另外,超7成參與評價的受訪者遭遇“默認好評”。在參與過評論的網購受訪者中,91%在評價后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被好評”,即平臺或商家默認好評,此外,商家主動聯系要求撤銷或修改評價、評論會被隱藏或刪除等,也是較常遇到的問題。
中消協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劍橋指出,目前,由于我國信用約束和激勵機制還不健全,對于嚴重失信經營者的懲戒還不夠,假冒偽劣、虛假宣傳、信息泄露、霸王條款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仍時有發生,經營者信用缺失的現狀依然嚴峻。為此,中消協建議有關部門強化監管執法,加大失信聯合懲戒力度,強化“黑名單”公示,開展守信聯合激勵,著力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同時引導和鼓勵消費者參與信用評價,讓消費者敢監督、愿監督、能監督,形成有效的信用約束和激勵機制。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