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局長潘功勝:外匯領域改革開放40年取得四大成就

資料圖:2月26日,山西省太原市一銀行工作人員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局長潘功勝近日發表署名文章表示,40年來,外匯領域改革開放在復雜條件下取得歷史性成就,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一是人民幣可兌換程度顯著提高。潘功勝指出,中國1996年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義務,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新世紀以來,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直接投資實現基本可兌換,外債從事前審批轉向宏觀審慎管理,跨境證券投資渠道不斷拓展,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類標準評估,中國資本項目已具有較高可兌換程度。
二是市場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加強。潘功勝表示,40年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經歷了從官定匯率到市場決定、從固定匯率到有管理浮動匯率的重大演變。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其外匯市場“自動穩定器”功能得以更好發揮,外匯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
三是外匯儲備在大規模經營和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積累豐富經驗。潘功勝認為,一方面,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和大規模經營挑戰,外匯儲備加強中長期戰略擺布,審慎優化貨幣和資產結構,保障安全性、流動性和保值增值,基本形成適應大規模外匯儲備和中國國情的經營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外匯儲備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拓展多元化運用。
四是成功應對金融危機風險沖擊。潘功勝指出,外匯管理部門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采取多項措施,避免外部風險傳染。
2015年底至2017年初,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外匯市場幾度出現較嚴重的“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出—外匯儲備持續下降—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負向螺旋,外匯管理部門積極采取一系列穩定外匯市場的綜合性措施,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高強度外匯市場沖擊。
2018年以來,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外匯市場出現邊際變化。外匯管理部門深入總結近年來成功應對外匯市場高強度風險沖擊的實戰經驗,堅持底線思維,多措并舉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有力維護了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完)
責任編輯:賈兆恒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