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馬云,來取申通快遞!”“多少錢?”“47億!”

            2019-03-12 20:24:53     來源:央視財經

              阿里再次布局物流業,距離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3月11日,申通快遞發公告稱,阿里巴巴將投資46.6億元,入股申通快遞控股股東公司。

              至此,圓通、中通和申通加上此前的“百世匯通”(即現在的百世集團),傳統“四通一達”中的“四通”皆與阿里巴巴在資本層面有所融入。

              阿里歷時11年入股“四通”

              自2008年5月阿里參與百世匯通天使輪融資至今,已有11年。此前在阿里入股中通時,外界就有疑問:已經持股圓通、百世物流的阿里,為何還要入股中通?如今,阿里再將申通納入麾下,其新物流集群也越來越顯現。而新物流集群的搭建,也讓阿里在新零售爭奪戰中具備優勢。正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菜鳥網絡董事長張勇表示,隨著新零售戰略持續推進,物流也在開辟新的賽道,入股快遞物流企業將加強阿里在新物流上的戰略協同與業務協同。

              為外界關注的是,除了阿里,京東、蘇寧,甚至一向對外低調示人的順豐也都加快在物流領域加注。顯然,近兩年零售變革,已經讓物流行業發生巨大變化。新零售的出現,逐漸讓傳統的物流產業向新物流格局轉變。

              “快遞公司的下一撥紅利才剛剛開始”,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中國快遞物流市場巨大,智能化、全球化等都需要大量投入,不僅阿里巴巴、菜鳥與物流企業可以一起做的事還有很多,全行業應該更加攜起手來,打通上下游、共建生態圈。

              申通能否逆襲?

              成立于1993年的申通快遞是中國成立較早的民營快遞公司,現在是中國快遞物流頭部企業之一。同時,申通快遞也是阿里巴巴最緊密的物流合作伙伴之一。

              根據申通快遞公告,控股股東德殷投資擬新設新公司A,持有上市公司29.90%股份,阿里巴巴將獲得新公司A49%的股權,支付對價為46.6億元。但截至3月10日,新公司尚未設立。

              公告顯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德殷投資在股東結構變更前持有的公司合計53.76%的股份仍由實際控制人通過德殷投資和新公司控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而申通將與阿里巴巴在物流科技、快遞末端、新零售物流等領域進一步探索合作。

              據了解,不久前,申通發布了2018年業績快報。2018年,申通營業總收入170.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42%;營業利潤27.24億元,同比增長43.86%;公司實現利潤總額27.47億元,同比增長38.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45億元,較上年持續經營業務同期增長37.46%。

              盡管增長迅速,但有機構表示,申通此次業績略低于預期。同時,申通四季度單價降幅比較明顯(剔除中轉收入增加),造成利潤增速低于業務量增速。

              據業內人士分析,申通轉運中心的直營化比率相對較低。此前申通財報顯示,2017年,其全網的轉運中心82個,但自營轉運中心僅為48個,自營率59%。而圓通的轉運中心自營率達到了73%。申通過低的自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點的服務質量下降,用戶的投訴率較高。

              此次阿里入股申通,在貫鑠企業CEO、快遞專家趙小敏看來,對申通未來的資金支持與網絡搭建方面都是利好。但是對于同屬阿里系的圓通、中通、百世來說,則會面臨更多壓力,未來這些企業需要更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趙小敏認為,對物流企業來講,除了做好物流本身之外,在上下游巨頭加速發展的過程中不要掉隊最為關鍵。“傳統物流企業,是不是阿里系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主業、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避免盲目進行上下游擴張。”

              阿里新物流集群成型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阿里頻頻大手筆涉獵物流領域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加速新物流和新零售的整合。正如馬云多年前一直堅定說“不做物流”、菜鳥網絡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物流公司一樣,阿里之意不在物流。

              那么,已經持股圓通、百世物流、中通的阿里,究竟為何還要入股申通?尤其是中通、圓通和申通在產品、服務上尚存在同質化競爭。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通過股權、增資等路徑,阿里、菜鳥與快遞公司便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共同體,這也是新零售浪潮下平臺供應鏈向生態圈供應鏈的轉變。

              楊達卿認為,阿里在零售服務領域本質上是做供應鏈服務,而供應鏈競爭已經從平臺供應鏈向生態圈供應鏈這個更高層次轉變,阿里和菜鳥在生態圈中扮演著“生態組織者”的角色。

              業內人士表示,阿里和物流企業雙方都有發展“新物流”的動力與野心,而資本的融入能夠促進技術交流與業務協同,為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業內認為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單獨完成這項任務,只有通過搭建智能物流網絡才能完成這一目標。顯然,在此方面,當前阿里跑在了前頭。也正因此,阿里物流骨干建設的腳步,也顯得急促起來。

              趙小敏表示,阿里接下來在物流行業的“買買買”依舊不會停手,甚至有加大投入的趨勢,包括倉儲、物流科技、機器人、無人倉、地方產業都將有所涉及。除此之外,南美、印度和非洲等空白區域也將成為阿里未來的投資方向。

              新零售再造物流新格局

              事實上,自“新零售”概念提出至今,也有三個年頭。經過三年時間的摸索,業內外普遍達成一個共識——新物流是打開新零售的鑰匙。

              也正因此,零售巨頭紛紛入局物流領域,試圖通過投資或者自建等方式來開啟新零售時代。自此之后,物流領域早已不只是七家快遞公司之間的簡單競爭,而是進入了比拼綜合實力的新階段。

              阿里、京東等新零售企業為了優化提升產品與服務體驗,開始構建越來越豐富的與購物相配套的場景,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對物流配送環節加緊改造和升級,也讓零售與物流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

              在2017年獨立運營之后,京東物流在2018年獲得創物流領域融資紀錄的25億美元融資,并開始在快遞、快運、大件、冷鏈等方面持續發力。蘇寧則通過收購天天快遞的方式提升物流服務質量,甚至是在物流領域的話語權。

              業內認為,未來專業的物流企業所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將不會局限于本行業內,將物流、配送環節作為必要補充條件的新零售企業更有可能將其取而代之。這樣看來,新零售企業對物流公司的“收編”,或許只是個開始。

              而在傳統物流公司中,順豐也在2018年加速對合作伙伴敞開懷抱。2018年8月,順豐罕見地連續舉行三場資本合作發布會,分別與夏暉、招商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達成合作;隨后,順豐55億元收購敦豪香港和敦豪北京的100%股權,宣布正式入局供應鏈領域。

              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系物流平臺的崛起、順豐等傳統物流對上下游的延伸布局,都讓物流領域形成了新的格局。

              對此,楊達卿表示,物流行業的整體發展都是往供應鏈企業發展的,隨著物流各個配送運輸環節打通,單環節企業的優勢會被削弱,需要企業具備上下游數據的穿透力,和核心樞紐控制力。如果不具備自己做大做強的能力,依托大平臺發展依然有上升空間。

            責任編輯:霍琦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