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訊(記者 黃蕾)中國平安今晚出爐的2018年年報,無意中曝露了旗下陸金所的最新融資進展。據了解,陸金所完成了C輪融資,投后估值約394億美元。至于此輪具體的融資規模,此前有市場傳言稱約13.3億美元。
陸金所此輪融資,至少釋放出兩大信號。一是在資本寒冬的當下,市場依然堅定看好金融科技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頭部企業的發展前景;二是陸金所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背景下誕生的“獨角獸”,資本熱捧的背后其實是對上海新經濟企業、上海經濟核心競爭力的認可及期待。
三年估值翻番
據了解,陸金所C輪的投資方包括:卡塔爾投資局、春華資本、瑞銀、麥格理資本、軟銀集團等。這些投資者均為國際知名機構,既有國家主權基金,也有知名私募、家族基金等。
陸金所在2016年初曾宣布完成12.16億美元融資,其中包括B輪投資者9.24億美元投資和A輪投資者行使認購期權投資的2.92億美元。彼時融資完成后,陸金所的估值達到了185億美元。
也就是說,三年內陸金所身價再次暴漲,估值翻番至394億美元。多位金融科技圈人士表示,在近年來資本寒冬的形勢下,陸金所的C輪融資估值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
394億美元估值是什么概念?以截至2018年末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市值來計算,陸金所的估值已經位列前五,成為上海新經濟力量的代表。
當前,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科技、新經濟和新業態。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一批新生代的新經濟企業在這里誕生、成長并完成全球化布局。
正是在上海積極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過程中,諸如陸金所等一批新經濟企業脫穎而出。投行圈人士點評認為,資本捧場陸金所C輪融資的背后,一方面說明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金融科技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這一領域“排頭兵”陸金所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作為誕生于上海的金融科技排頭兵,陸金所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金融政策鼓勵下成就的頭部企業,代表了上海在金融科技領域領先地位。
作為中國平安旗下的三個金融科技“獨角獸”之一,陸金所的IPO進展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投行人士分析認為,C輪融資的完成,或預示著陸金所上市步伐的加快。
連續兩年盈利
隨著FinTech的發展、客戶金融需求的普遍性爆發,中國互聯網金融在過去五年里蓬勃發展。迅猛發展下,爆出的問題和隱憂,也不斷倒逼互聯網金融行業轉型升級。
陸金所的轉型要更早些。2016年陸金所完成對普惠金融業務和重金所業務的重組,從而形成旗下(小)陸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陸國際的“四所一惠”的戰略生態圈布局,業務覆蓋了財富管理、機構間交易以及消費金融領域,而P2P業務交易量大大縮減,最初的“P2P”標簽正在不斷被淡化。
此后,陸金所的一系列架構調整動作以及業務條線拓展,都是圍繞上述戰略展開的。其已轉變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平臺,在運營中重點關注大數據運用,以及通過IT技術構建起先進智能化的風險評估和控制系統。
在投資者精確畫像上的技術研發與布局,已經成為陸金所核心而獨特的競爭力。2018年10月,陸金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KYC系統)正式升級成4.0版本,不僅能避免投資者購買不適合的產品,從投資者服務層面向“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邁出一大步。
緊接著2018年11月,陸金所又宣布設立AI實驗室,將研究可應用的人工智能新科技,同時還聘請了首席科學家,意在把更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技術應用到財富管理市場。
2019年初,陸金所又宣布,為提高平臺信息透明度和用戶體驗度,目前已開發并將區塊鏈應用于平臺多項運營環節中,包括使用區塊鏈技術輔助用戶身份認證、利用區塊鏈對網貸交易溯源等方面,成為國內首家能夠將區塊鏈技術融入平臺運營的金融科技公司。
轉型成效已在數據中體現。中國平安2018年年報顯示,陸金所控股在財富管理、個人借款及政府金融等業務領域開拓創新,合規前行,盈利持續增長。這也意味著,陸金所已經連續兩年盈利。截至2018年末,陸金所平臺用戶數4035萬,較年初增長19.3%,資產管理規模為3694.14億元。此外,陸金所已連續三年入選畢馬威全球Fintech百強榜單,并躋身前十。
責任編輯:賈振飛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