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兩會報道組
目前盡職免責還做得不到位,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容忍度要適度提高,今年處置不良資產的力度要繼續加大……
3月11日,在旁聽政協經濟界別小組討論會時,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總結回應了一系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難點痛點,以及下一階段監管工作的發力點。
周亮指出,這兩年金融業體量發展得很快,但是大而不強。金融業要走向高質量發展,首先還是要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工作,這就需要加強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做好金融服務精準化
“金融業現在還有點粗放,發展的方式、服務的方式也較粗放。下一步要攻克的難點是,暢通實體經濟和金融循環,打通信貸傳導機制。”周亮指出,要圍繞提升實體經濟產業鏈水平,做好金融服務的精準化。
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是系統性工程。從融資體系結構來看,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現在間接融資占比非常大,銀行信貸占到80%以上,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占比相對較小。”他說。
從金融機構體系來看,大中小型銀行和保險機構之間的結構還不盡合理。
從市場產品結構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周亮指出,現在產品需求多元化,各個市場主體包括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已經多樣化了,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金融業創新還需要大力加強。
提升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
對于當前金融業服務難點,周亮直言盡職免責做得還不到位。“監管提了要求,但是到了基層銀行,還是擔心終身追責。”他坦言,現在內部問責較為嚴厲,要求也比較高,“因為任何一家銀行和保險機構,按照市場規律來運行,就要覆蓋風險成本,也需要做這方面的要求。”
但是,“現在相對地提高了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比一般貸款要高兩個百分點,今年可能還要再增加一點點。”他說。
此外,小微企業先天存在信息不對稱這一不足之處,原來銀行采取“掃大街”、“跑街式”的模式,服務成本很高。“銀行下一步在服務上用科技來賦能。”周亮指出,將政府稅收、工商信息、銀行征信系統、水電氣表等連接起來,可以為審核小微企業貸款提供基礎數據,“這個循環暢通以后,才能夠使中央的政策精準落地。”
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
對于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周亮認為,只有穩住了增長,才能夠更好地防風險。“中國經濟發展像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在中間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和毛病,但是不能讓13億人停下來,把火車檢修好了再往前走。所以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動態的平衡,這對監管也是一個考驗。”周亮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
去年金融防風險工作展開過程中,一些“炸彈”被精準拆除,有效遏制了金融脫實向虛的問題。對于高風險金融機構,他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監管部門已經處理了幾家,今年會繼續推進高風險金融機構處置的制度建設。市場經濟有生有死是正常現象,原則是不能引發系統性、連鎖型、交叉性的風險,“在這個前提下,像大夫看病一樣,根據每個機構情況來。”
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處置和核銷不良資產接近2萬億元,而2017年處置和核銷不良資產1.4萬億元。
“今年處置不良資產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盡量把不良資產做實,為下一步金融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好的基礎。當然同時也要把握好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在穩增長基礎上平衡好和防風險的關系。”周亮說。
周亮同時介紹,今年還將鼓勵金融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金,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永續債作為資本補充的重要手段,豐富了銀行保險機構的資本來源,有利于抵御風險,所以監管總體是支持的。“但是不是每家機構都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金的方式很多,要根據銀行保險機構的情況自主選擇。在我分管的領域里,目前已經有銀行在申請永續債。”他表示。
加強監管協調配合
在平衡好防風險和穩增長的過程中,監管的協調與配合也要進一步加強。周良指出,出臺政策的時候要廣泛深入地征求各方意見,特別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形成合力,避免形成監管的疊加,特別是負面的疊加。
同時監管要更精準有效。周亮提出,監管要做到情況明、數據準、職責清。所謂情況明,就是對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形勢有準確的研判,對風險的苗頭要在早期就進行干預,抓早抓小。數據準,指的是對數字的管理,目前每一家機構信息不一樣,數據治理、數據質量還有待提升。
對于職責清,周亮解釋,政府監管不能缺位,但是也怕錯位,“該管的一定要管好,能交給市場的盡量交給市場。”
責任編輯:陳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