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18萬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部部長表態“創新不問出身,國有民營都一樣”
3月11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等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參與創新不問出身,國有、民營都一樣,規則公平,機會公平。2019年科技部將重點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等話題成為發布會關注重點。

攝影:本報記者 車亮
點贊去年科技成就
王志剛稱,過去一年,科技事業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歷史征程上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涌現出一批以體細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為代表的重大原創成果,港珠澳大橋、高鐵、5G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攻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霧霾防治、腫瘤重大診療設備、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等一批先進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民生福祉。同時,改進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破除“四唯”,擴大科技人員自主權,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等一批務實改革舉措落地生效。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基礎研究
王志剛表示,對中國科技界來說,基礎研究的能力和產出是一個短板。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促使我們必須把基礎研究作為一個重點,在整個科技創新的總布局中要著重布局,這是整個科技界的呼聲,也是我們整個國家戰略在科技方面的重點,是我們必須做好的。
大家經常拿中美基礎研究投入做對比,美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其研發經費的比重在15%左右,而我國長期徘徊在5%左右。就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來說,美國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都在投,中國基本上是中央財政投的,地方財政和企業投得很少。科技部將思考、研究如何動員企業、社會各界重視、投入、參與基礎研究,并提出建議。
王志剛表示,去年國務院專門出臺了加強基礎研究的意見,這是新中國以國務院文件形式第一次就加強基礎研究作出全面部署。這說明中國已經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把科技擺在核心位置,基礎研究的地位就顯得更加突出。
科創板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王志剛表示,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與金融結合也非常重要,“如果科技是充分條件,金融就是必要條件。我們知道,論證一個數學題,充要條件都成立,這個數學題就證明結束了”。
顛覆性產業出現的充分條件,是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的出現,接下來,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務、產業界參與、社會各界支持等方面可以作為必要條件。
包括最近的科創板,目的也是推進科技型企業的發展,中間有很多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容,是把無形資產、把能力作為重點,而不是把資金流、把交易額當做重點,這些都是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王志剛認為,一定是市場機制來促進轉化。成果的擁有者、成果的承接者,這兩個是主體;政府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做好服務。下一步,科技部將把科技成果轉化當成工作重點:一是做好國家技術轉移體系、技術轉移基地、技術轉移主體以及技術轉移服務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推動符合技術成果轉化的國有資產評價和管理制度建設。
優先研究科研經費包干制
王志剛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基礎研究領域進行一些包干制試點。科研管理特別是經費管理,要信任廣大科研人員。“包干制”已選了60多家科研單位試點。要征求科技界大家的意見,形成試點方案,不斷推進、不斷完善,最后變成科研管理和經費管理的方法,讓科研人員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獲得感。
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結合起來。它是一種“放”,但是“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會發生變化。所以,在這一點上,政府也要研究,科技部當然要優先研究這件事情。
參與創新不問出身,國有民營都一樣
王志剛說,民營企業中間有很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現在市場主體上億戶,企業數大概三千多萬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大概有18萬多戶。這18萬多戶高新技術企業中間,70%是民營企業。如果我們不把民營企業科技創新這件事做好,70%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工作沒做好,很難說科技部服務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就做好了,這是我們必須做好的工作。
王志剛表示,很多年以前就和工商聯找了一些民營企業家來共同商量,鼓勵民營企業創新。“當時我就說了一句話,從科技部來講,參與創新不問出身,國有、民營都一樣,規則公平,機會公平,我們盡量有個好的環境,好的規則,提供平等的機會,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王志剛指出,只要愿意投身國家的創新驅動,投身科技,并且以科技作為自己企業戰略發展的核心安排、制度安排、競爭力要素,吸引人才、管理各方面,圍繞這方面來展開,科技部在項目、創新平臺建設方面,都會一視同仁,給予支持。
2019年發布《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
2019年,科技部將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包括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快重點產業技術突破和應用,發布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大力發展數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等技術;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出臺支持雄安新區開放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
業內人士認為,《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將確定未來生物技術長期的產業規劃。根據科技日報此前報道,《綱要》編制將重點聚焦4個方面。一是科學研判我國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現狀;二是深入分析比較我國生物技術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的差距;三是明確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物技術創新的客觀需求;四是科學分析國際生物技術發展趨勢,確定我國未來主攻方向。
某券商生物醫藥行業研究員表示,《綱要》著眼行業長期發展,明確未來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有利于生物技術產業健康發展。像單抗、血制品、疫苗、干細胞等領域,以上均為醫藥生物領域重要的產業,以單抗領域為例,2018年全球藥物銷售額TOP10品種中,半數為單抗藥品,代表了生物技術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創新生物技術、新藥是我們投資的重點。”達晨財智醫療健康投資部投資總監王憲政表示,生物技術是中國未來重點發展的幾大方向之一。由于醫藥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是剛需,生物技術上的創新突破將對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有很大幫助,《綱要》出臺有利于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利于新藥開發。
據東方財富證券此前研報顯示,未來我國生物技術相關產業將趁勢蓬勃發展。安科生物、艾德生物、智飛生物、安圖生物、華蘭生物、復星醫藥等生物醫藥類公司可重點關注。
編輯:宋兆卿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史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