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政協委員指中國經濟未來可期

            2019-03-09 23:50: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政協委員指中國經濟未來可期

              中國新聞網

              (兩會綜述)政協委員指中國經濟未來可期

              作者 夏守智 楊杰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9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多位政協委員在大會發言中指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要把握戰略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寬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3月9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具經濟長期向好獨有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楊偉民談到,中國是擁有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這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獨有優勢。

              他說,中國市場空間廣闊,城鎮化率還不高,汽車普及率較低,基礎設施還有不少缺口。只要善用市場化辦法激發需求、優化供給,潛在的增長就會轉化成現實的增長。

              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表示,中國城市內部基礎設施,如地鐵、地下管網依然不足,5G商業化運用帶來新的投資契機,污染防治領域的短板也亟待補齊;此外,在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的住房、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服務投入。

              “內外”機遇期窗口大開

              楊偉民認為,中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并且“機遇”內涵已變化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把握好這些新內涵,可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也持類似觀點。針對外部環境,他說,今天的挑戰本質上是成長的煩惱,信心不可動搖。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經濟這個“大聯賽”不會因爭吵而中斷,和平與發展仍是主流,世界經濟已彼此交融、相互制約。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韌性

              林毅夫在發言中指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是現階段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桿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后兩年,降成本和補短板的發力空間十分巨大。

              他表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楊偉民則表示,2016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化解了不少過剩產能,處置了一批“僵尸企業”,宏觀杠桿率趨于穩定,過高的房價得到遏制,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帶動力增大。

              他談到,只要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更多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市場經濟的自我糾偏機制會發揮更大作用,經濟發展的韌性就會增強。(完)

            責任編輯:張國帥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