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鄉村醫生孫樹蘭:一生堅守“讓鄉親們能隨時找到我”

            2019-03-08 16:20:36     來源:北京晚報

              通州區西集鎮協各莊村,63歲的女醫生孫樹蘭在衛生院中為村民診病。行醫早就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除了出門開會和學習,43年來,她幾乎從未離開過衛生院的村醫崗位,守護著村民的健康,得到了村民的信任與贊許。

              “讓鄉親們能隨時找到我”

              在通州區西集鎮協各莊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女醫生孫樹蘭。63歲的她,行醫43年來,一直堅守在小村莊,年復一年極少休息,連小閨女坐月子,她也只去看了四次。“孩子知道我惦記著病人,怕耽誤我瞧病,自己請了月嫂。”孫樹蘭說,行醫早就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除了出門開會和學習,43年來,她幾乎從未離開過衛生院的村醫崗位。

              協各莊村距離北京市中心約50公里,是通州區最偏遠的村莊之一,距離河北省的大廠和香河,倒是很近。自結婚以來,丈夫高玉明就成了孫樹蘭的助手——衛生院的兼職護士,兩個人撐起了這個1000多人村莊的基層醫療體系。

              腿腳有些不靈便的孫樹蘭,將記者引進剛剛裝修一新的衛生院,她說,眼見著村里的條件越來越好,取暖也用上了天然氣,衛生院又寬敞了很多,比起當年剛開始行醫的時候真是天壤之別。“那時候還用重復使用的玻璃針管呢。消毒得放在飯盆里,接上水,煮。”1976年,剛剛當上村醫的孫樹蘭,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經常看書看到半夜,有一次煤油燈把書點著了,才把她驚醒。“醒來第一件事,先看爐子,別把針管煮壞了。”靠著驚人的毅力,孫樹蘭漸漸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村醫,現在已經是附近幾個村子還在堅守的唯一村醫。

              “村里人都起得早,瞧病也早,所以我得早起。有多早?衛生院常年5點開門。”在今年之前,孫樹蘭和老伴兒高玉明經常凌晨3點起床。村醫收入微薄,老兩口一直耕耘著8畝地,貼補家用。先忙農活,到5點鐘回衛生院開始坐診。直到今年,土地流轉,才不用再下地干活。

              “不能滿足于只看常見病”

              正聊著,同村的于志芹來了,她舌頭有些不舒服。孫樹蘭仔細查看,判斷是由維生素缺乏引起。

              “這么多年,孫大夫的服務態度真的沒話說,太好了,甭管多晚,哪怕是半夜,一個電話,都能找到她。不知道電話的,直接去她家,從沒一點怨言。睡著了,她也爬起來給你瞧病。遇上歲數大的病人出不了家門,孫大夫就讓老伴兒騎車帶著她上門瞧病。”于志芹質樸的夸贊,讓孫樹蘭不好意思地直擺手。

              盡管自己腿腳也有些不便,但這一直沒有影響孫樹蘭的工作,她對自己要求極嚴,“我不能只會看頭疼腦熱這些常見病,我得活到老學到老”。經過多年刻苦鉆研,孫樹蘭在治療帶狀皰疹等皮膚病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長。她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能讓患者較為經濟和快速地消除病患。越來越多附近村莊,甚至大廠、香河的村民,也來找她看病。

              除了看病,孫樹蘭每季度還要組織健康大講堂,向村民們科普健康知識,“每次50個人,好多人想聽,可是村委會的會議室坐不下啊。”最近,孫樹蘭每晚利用有限的業余時間,學習備考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證。已經63歲的她又重新回到當年剛學醫時候的狀態,學習甚至讓她有種重獲青春的感覺,“我覺得自己還沒老”。

              本報記者孫毅文并攝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