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圖網)
過去幾年間,中國大地上的脫貧攻堅戰轟轟烈烈,戰果豐碩。2019年,我們迎來脫貧攻堅全面沖刺關鍵一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面對“關鍵之年”的脫貧攻堅任務,代表委員們同本報記者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3月3日下午,2019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開啟。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說,巖博村通過“人民小酒”“盤縣火腿”兩個產業已經脫貧了。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審議黨的十九大報告。余留芬在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時,提到了“人民小酒”,大家一下子記住了這個酒。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揭秘”說,也許不為人知的是,在這款讓鄉親們實現脫貧致富的“人民小酒”背后,是貴州大學科研人員的全力支持。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白酒研究院)教授黃永光受聘成為巖博酒業總工程師,為巖博酒業在全國首創清醬香型白酒提供技術支持,負責公司生產、技術、科研、產品質量等。
各界支持 成果豐碩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王建偉還記得,2014年,村里對貧困戶建檔立卡時,共有56戶、132人列入其中。如今,4年多過去,經過第三方嚴格評估,村里還剩2戶沒脫貧。
“村里人祖祖輩輩以種茶為生。我們就以茶業為抓手,幫貧困戶種茶,每畝地可收入幾千元,很多人借此脫貧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王建偉表示,今年一定能全村脫貧。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農民馬慧娟告訴本報記者,她本人是易地扶貧搬遷受益者。從西海固移民到現在的村子以來,她和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田表村黨支部書記羊風極表示,他們村終于挖去了“窮根”,舊貌換新顏。問起背后的秘訣,羊風極回答了兩個關鍵詞——“求變”和“學技術”。
“傳統上,村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甘蔗,碰上災害氣候,損失嚴重,收入大減。頭些年,我帶領大家種橡膠、割橡膠。最初,有人質疑,因為橡膠樹種下幾年后才能有收益,不如種甘蔗來得快。但是,后來大家嘗到大甜頭,積極性高漲,連續擴大種植規模,村民收入可觀。”羊風極高興地講述他和村民脫貧致富的過程。
田表村也嘗到了“學技術”的甜頭。“無論是種橡膠還是種火龍果、養豬、養雞,都離不開技術,我們都會定期邀請專家來給村民授課。經過專業的技術指導,我們的作物可以種植得更好,動物也可以養得更健康。”
近年來,有一批像霄坑村、田表村這樣的貧困村在產業扶貧、政策扶貧等綜合措施幫助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收入顯著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實現了精準脫貧。僅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就減少了近1400萬,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方式多樣 標本兼治
過去幾年,中國探索出了一條不平凡的扶貧道路。參與扶貧的主體之多元、方式之多樣,都讓人印象深刻。
宋寶安說,這幾年,貴州大學在脫貧攻堅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徑,始終以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和校農結合,積極融入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
比如科技扶貧,貴州大學選派400名科研人員,深入貧困縣鄉開展技術指導。潘學軍、龍友華、陳卓、黃永光等專家在核桃、獼猴桃、優質稻、食品加工產業等領域發力,助推著貴州的農村產業革命,服務著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貴州是產茶大省,貴州大學的植保一流學科科研人員專門構建了以草治草、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的綠色防治技術,在全省23個重點產茶縣建立示范基地,開展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和質量安全工作,為茶葉的健康、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告訴本報記者,他一直關注農村發展與農民工權益保護。2016年以來,他主動搭建脫貧平臺,設立培訓機構,讓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免費接受技能培訓,包吃包住并保證就業。目前,與他簽約的1萬多名員工分布于深圳、上海、福州、大連、鄭州等多個城市。
“脫貧攻堅既有階段性目標任務,又是一項動態管理的戰略任務。要堅持和推廣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路子,標本兼治,久久為功。”張全收說。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巡視員李云才對本報記者表示,要把脫貧攻堅與培育新型農民結合起來,要激發農村貧困戶的脫貧動力,同時加大教育培訓力度,讓他們有干勁、有能力,脫貧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李云才認為,產業振興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過去一年,他在湖南鄉村調研走訪中發現,在國家精準扶貧的指引下,一些村通過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實現產業化、規模式發展,經濟效益顯著提高,順利脫貧。
重任在肩 砥礪前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指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當前,我們處在脫貧攻堅全面沖刺階段,面對的是最后的、最難啃的硬骨頭。
“經過這幾年不懈努力,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今年,我們需要做很多工作,鞏固好這個成果。”馬慧娟表示,這需要經濟持續穩中向好發展,尤其在當地要找到適合老百姓的產業,讓大家有持續穩定的收入。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大學林學院院長丁貴杰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在邊遠的西部地區,接下來應當更加重視西部地區的基礎工作。
“希望加大力度扶持西部邊遠地區的教育,雖然近年的投入明顯增加,但是由于歷史欠賬多,需要好好補補課,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中的獨特價值。”丁貴杰表示。
就農村產業扶貧,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提出了3條意見。一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為產業發展的可行性提供指導,做到適應市場規律。二是要重視農業保險,加大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力度,幫助農民降低風險。三是建立農業損失補償基金,增加對農民的直接收入補貼。張全收建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科學規劃扶貧產業,避免一窩蜂、一刀切。(記者 劉少華 劉發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6日 第 06 版)
責編:趙寬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