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俠客島:為何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這件"小事"?

            2019-03-06 00:56:12     來源:海外網

            今天(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開幕。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有不少“民生禮包”在第一時間搶占了熱搜。

            網友們熱議最多的,是其中已經不算陌生的一項——“攜號轉網”。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明確:

            “今年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再降低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低20%以上,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規范套餐設置,使降費實實在在、消費者明明白白。”

            隨后在部長通道上,工信部部長苗圩也表示,“年底之前實現所有手機用戶自由攜號轉網。”

            為什么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這件“小事”?

            其實這事兒并不小。其中,還涉及到相當大面積的利益格局調整。

            image.png

            提出

            什么是攜號轉網?

            說通俗點,就是號碼可攜帶、移機不改號,手機用戶可以在不改變號碼的情況下,自由更換不同的運營商。

            這么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對于消費者來說,原來嫌轉網換號太麻煩,這回如果對自家運營商不滿意,可以隨時帶著老號換新居,再也不用群發“本人手機號碼已更換,請惠存”;對于運營商市場,攜號轉網也有助于沖擊既有格局,倒逼運營商專注提升產品質量、公平有效競爭。

            《政府工作報告》這次提出要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其實也有相當長的“前情提要”。

            早在2010年,第一批攜號轉網試點工作就在天津、海南啟動。2014年,第二批試點又鎖定了江西、湖北、云南。去年12月1日,這五個省市同步啟用了攜號轉網業務受理新流程。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計攜轉人次達167萬,其中去年一年新增了63萬人次,同比增長62%。

            而這次攜號轉網的“野心”更是明確——全國推行、年底前實現。

            往深里看,這幾年攜轉工作不斷強化也體現著國家對“提速降費”的堅決推進。

            “流量費太高了”,發出這句感嘆的同時,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5月13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明確了促進提速降費的五大舉措。“提網速、降網費”成了政府交給電信運營商的一項任務。

            過去幾年,提速降費的目標也有計劃、分步驟地在落實。島妹從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梳理出了一個線索鏈:

            其一,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2017年);其二,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2018年);第三步就是今天剛落地的全國攜號轉網,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低20%以上。

            目標說起來也很清楚,就是要能以優化資費結構、簡化資費方案、增強資費透明度的方式,真正提升用戶的“獲得感”。在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意義上,“具化”如移動網絡,自然要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image.png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兩會“部長通道”接受采訪

            推進

            任務清楚了,具體推進怎么樣?

            過去兩年,手機長途漫游費、流量漫游費均已被落實取消,移動流量通信費用的單價在去年也降低了63%,大家普遍嘗到了福利。

            至于本階段的主攻對象、全國實行攜號轉網的進展?

            2017年工信部制定印發了《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首度提及要“推動移動電話用戶號碼攜帶服務在全國范圍內實施”。

            去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界別聯組會上,時任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回應“攜號轉網”話題時說,工作一直在“積極穩妥推進當中”“在實際試點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技術困難,在全國范圍實現至少要到2020年”。

            如今整整一年過去,“2019年內實現”的話音已然落定。對此,有電信行業專家指出,這意味著,經過實驗階段,工信部委托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碼號管理平臺,解決了以往攜號轉網的流程和技術問題,可以說已經為全國范圍全面實施做好了準備。

            基于先前的試點,島妹也了解了下第一批嘗鮮者的反饋,畢竟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要成功攜號轉網需要30多道程序”。

            運營商們在攜號轉網這個關卡,顯然并沒有做好“放人”的心理準備。

            先是普遍的“嚴出寬進”。根據工信部《移動電話用戶號碼攜帶試驗管理辦法》,用戶在申請攜號轉網業務前,進行轉網的號碼不能綁定合約機、沒有欠費且不存在任何套餐協議——隨著試行人數的增多,部分運營商在套餐協議上就玩起了“套路”。

            比如江西聯通向一些單卡用戶贈送了“200M國內流量”,持續時長5個月;湖北聯通在未進行明確告知的情況下為部分用戶綁定了“0元包10條彩信”,最長的合約到期時間為2020年7月;一名移動用戶曬出了失效時間為2100年12月31日的中國移動“4G自選套餐”……

            減少攜號轉網服務點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去年2月,湖北移動公司武漢分公司就被網友投訴:以前原本可以在自己所在城區辦理攜號轉網,后來移動將能辦理此業務的營業廳縮減為3家。辦個攜轉,“只需”環城300公里。

            此外,“攜號轉網”后可能會出現的無法接收微信、QQ、銀行、淘寶等第三方驗證碼短信的情況,也成了壓倒有意愿攜轉用戶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島友來了句,“攜轉,不過是圍城”。

            image.png

            網友對于運營商“套餐套路”的反饋

            未來

            “圍城”并不代表就走不出。

            工信部此前表示,在具體落實攜號轉網的過程中,仍需更多時間、在全國范圍內,解決結算問題、網絡改造問題,建立第三方數據庫。

            “結算”,主要牽涉到的即運營商之間的結算、尤其是其中“三大”的利益調整。

            除此之外,攜號轉網背后涉及的多個系統和數據庫的對接工作,也是技術攻堅、完善的重中之重。

            實施號碼攜帶,要求轉網用戶的數據修改和更新具有很高的及時性與統一性。表面上個人選擇修改運營商,技術上卻需要對數據記錄快速修改、提供新的接入路徑。如前所說,試點期間工信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了“技術儲備”,已搭建完善了總體架構。

            針對攜轉的“人為阻礙”,《移動電話用戶攜號轉網試驗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要求運營商不得擅自增設辦理條件,禁止利用攜號轉網開展不正當競爭;有關監管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服務質量的考核指標,比如目前,工信部對運營商攜號轉網申請成功率就要求在70%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流程變化也有助于減少來自用戶“前東家”的阻撓。

            根據去年12月上線的試點新流程,用戶可以選擇以發送短信的方式查詢自己的轉網資格、申請授權碼,且辦理完攜轉業務后1個小時內,即能正式攜轉到新的運營商。

            國家推行“攜號轉網”的本意是讓利于民,任何強調業務“永續”、忽視相應限制性條款的運營商,最終損害的皆是公眾的利益。微觀看是不尊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宏觀講則逆于整個行業創新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勢頭。真到“小伎倆”得逞的時候,客戶資源、優勢地位又如何保呢?

            image.png

            有資深人士和島妹聊起這幾年攜號轉網的起起伏伏,“技術問題目前來看已不是最核心的元素”。那政府、民眾如今盯緊的是什么?

            《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攜號轉網,其實是在為打破利益藩籬立下“軍令狀”。攜轉工作在全國的推廣需要進一步降低門檻,讓消費者切實能享受到這一便民舉措;同時,運營商也必須在技術與套餐設置上做好準備,只有在面向用戶的競爭中,各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文/點蒼居士)

            原標題:《這篇解局,2019年底再翻出來看》

            來源:俠客島


            責編:趙寬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