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甘肅渭源縣上灣鎮“巾幗扶貧車間”。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決不讓基本民生保障出問題!”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民眾關切的民生問題提出諸多新思路、新舉措,送出一份分量十足的民生“大禮包”。
翻看“禮包”,教育、養老、醫療等惠民基礎保障投入力度不減。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推進、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大病保險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真金白銀的民生投入,讓基本民生的底線越來越牢。在老百姓眼里,發展成果不僅是抽象的宏觀經濟數據,更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政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自2018年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將“穩就業”列為“六個穩”之首以來,穩就業成為政府制定宏觀政策的重要考量。與以往“零敲碎打”的就業促進的手段不同,在宏觀政策層面強調就業優先,意味著更加重視就業政策頂層設計的系統性、協同性、針對性,涉及行政體制改革、綜合使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增加工作崗位有效供給等方方面面。
從“堅決防止和糾正就業中的性別和身份歧視”,到“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再到“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一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舉措的多管齊下,既體現了政府對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矛盾凸顯的底線思維,又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一個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比較充分就業至關重要。只要就業穩、收入增,老百姓心里就有底,中國發展就更有底氣。(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王法治、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