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的潘泳舟(左)和劉翕然(右)
飛機是怎么來的?飛機為什么能飛起來?飛機為什么被設計成不同的樣子?……3月5日,在第五十六個學雷鋒日到來之際,來自西北工業大學“藍色學堂”航空科普志愿者服務隊的劉翕然和潘泳舟,通過互聯網遠程授課形式,對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崇凝鎮的線王小學開展網絡實時科普活動。
上午10時,在線王小學的教室里,一張張好奇的小臉出現在屏幕前,帶著對知識的渴求與探索望向屏幕的另一端。屏幕的這邊,劉翕然和潘泳舟通過直播的形式為小朋友們講解航空知識。同時,為了讓課程更易懂,在課程講解過程中穿插著各種小游戲,盡管相聚遙遠,但通過視頻連接,孩子們和航空科普志愿者實時互動,“學的既輕松又開心。”
通過視頻連接,線王小學的學生們和西北工業大學的航空科普志愿者實時互動
據介紹,西北工業大學“藍色學堂”航空科普志愿者服務隊長期致力于航空科普、志愿服務、支教扶貧,多次深入基層一線普及航空知識,增強中小學生的國防意識。
渭南市臨渭區崇凝鎮線王村是西北工業大學定點扶貧單位。長期以來,學校認真貫徹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堅持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相結合。深入開展教育幫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開展義務支教、校園科普等多項幫扶措施。
科普對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特別是為廣大青少年種下科技的夢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在科普中有智力資源優勢,是開展科普的重要力量;貧困地區中小學生是接受科普、提高科學素養、培養科學夢想的主體,也是扶貧工作扶智扶志的主要對象。但在以往的科普中,受限于地域遙遠等原因,大學生往往只能利用假期到實地開展科普教育,這種科普一般短期開展,無法實現常態化、高頻次的科普教育,使科普效果大打折扣,這是當前大學生開展鄉村中小學生科普支教活動的痛點。
為解決以上問題,2017年12月,西北工業大學與創維集團合作,為西工大扶貧點的學校捐贈了一批互聯網電視。在今年的學雷鋒日,西北工業大學又與中國電信陜西公司合作,利用遠程通訊技術,對扶貧點線王村小學實行遠程科普。
本次活動通過高質量的科普內容和先進的網絡通訊技術,讓遠程實時科普成為可能。本次活動在全國高校中具有引領意義,既是西北工業大學和中國電信陜西公司發揚雷鋒精神的重要舉措,也為常態化開展科普支教提供了解決方案。
現場,志愿者通過生動活潑的小游戲,向小朋友們講解航空小知識。
潘泳舟說:“通過這樣一場活動,用模型和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把枯燥的科普知識融匯在和小朋友們的交流之中,把科普做到有血有肉、活潑生動。讓小朋友們在快樂中接受航空知識,培養他們對航空的熱愛。”
據介紹,西北工業大學和中國電信陜西公司將以本次科普活動為開端,定期常態化開展網絡遠程實時科普,并把受眾擴展到更多、更偏遠的山區。并且,西北工業大學已與中國電信陜西公司達成協議,在5G通訊環境上線后,將這種遠程實時科普支教活動利用5G通訊更好地開展和推廣,促進學校智力資源和貧困地區更高質高效對接,更廣泛、深入開展社會和貧困地區科普支教活動。(梁明)
責編:王瑞景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