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鄉村有人才——成都郫都區戰旗村因他們而更精彩

            2019-03-05 13:50:17     來源:海外網

            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會議作出推動四川“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新格局發展戰略部署;2018年,四川GDP首次突破4萬億,16個市州邁入千億俱樂部……

            回顧過去這一年,四川交上了怎樣一份“成績單”?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可喜的轉變?今天,讓我們走進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以點帶面,觀民生,聽民意,挖掘富藏于民的“寶藏”。

            回來的人

            2018年10月,當了25年歌手的王輝回到了郫都區戰旗村,搖身一變,成了辣椒坊的老板。從簽約公司、推出個人單曲、參加綜藝節目的華麗到挑選辣椒、腌制泡菜、布置小店的樸素,褪去輝煌,回歸平凡,王輝轉變得無比自然,甚至,還有了新的斗志。

            1551763083581087.png

            辣椒坊老板王輝

            為什么要回來?他告訴筆者,“為的是家,但借的卻是村里的‘東風’”。

            王輝的家鄉──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如今在全國都享有知名度。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四川集體經濟十強村,通過率先探索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8年,戰旗村村集體資產達到46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46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6萬元。

            “鄉村要振興,我的家鄉還要走在前面,政策好,人氣又高,給了我很大的信心,”王輝說,“所以村支書一來找我,我幾乎是立馬就決定回來。”

            1551763148804411.png

            辣椒坊

            對于回來之后干什么,在哪里干,怎么干,王輝做了充分的考察和準備,村里也給予了最大的支持。“決定做辣椒是因為我們這里有需求、有銷路,我也有經驗”,把店開在村集體出資新建的“鄉村十八坊”中,他把多年在外積累的開闊眼界用在了辣椒坊的打造上。把自己歌手的經歷裱上文化墻、用辣椒和石磨的結合吸引體驗式互動,甚至還搭建了小舞臺以供現場獻歌烘托氣氛……人來人往中,王輝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現月收入已超過3萬元,“下一步我還要做品牌、注冊公司、搞加盟,把自己的品牌推廣出去”,王輝指著自家的辣椒油產品信心滿滿地說。

            下午四點,妻子換下工作服,準備開車到縣城去接女兒放學。幾個小時過后,王輝也將下班回到戰旗村的父母家,跟爸媽一起吃晚飯。生活變得平凡而幸福,王輝告訴筆者:“有家人,也有奔頭,回來的感覺很踏實。”

            留下的人

            同王輝一樣,在十八坊開店的還有村里的老居民──56歲的林根健。做了一輩子的醬油、豆瓣,他把畢生的手藝和熱愛都投入在了這家醬油坊。林根健告訴筆者,現在自家醬油坊每天能生產兩千斤醬油,前面開店,后面作坊,自己和妻子負責生產,兒子媳婦負責銷售,全家動員。

            1551763217200059.png

            醬油坊老板林根健

            今年33歲的兒子林波此刻正在店前做零售,2012年,放棄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的林波子承父業,同父親一起做起了家族生意。為什么回來?他告訴筆者,父母都不會用網絡,家里需要懂新技術的人。而且,戰旗村的前景越來越好,相信有了自己的幫助,能把家里的醬油生意越做越大。

            1551763265563007.png

            醬油坊老板林根健的兒子林波

            說起越來越多年輕人入駐的戰旗村“鄉村十八坊”,村委會干部易奉陽是相當的門兒清。作為主要牽頭人之一,他告訴筆者,2017年前,村上有很多小作坊,但由于環保要求不達標而面臨關閉,怎么樣能讓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得以保留,同時又能將原來的閑置場地盤活呢?經過村兩委商議后,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的思維,一個由戰旗村自主設計、自主實施、自主經營的鄉村十八坊就應運而生了。他介紹,十八坊主要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展示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及手工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為主,它既是一個以手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也是一個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它將為前來開店的投資者提供一年免租金,后期分紅抵租金的種種優惠,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者、外來投資者的入駐。

            “十八坊在2017年6月開始動工修建,一期在2018年8月8日正式開街,總占地80余畝”,易奉陽如數家珍地告訴筆者,“剛開始我們沒有很多啟動資金,為了發展,支部書記帶著我們四處尋找價格低廉的舊材料,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只要聽說要拆房子,我們立馬就趕去收舊材料,所以這些建筑材料大多都是從別的地方‘淘寶’回來的,瓦、石頭都沒花一分錢。我們還請了一些戰旗村的老木匠、老泥工來修建,所以,整個十八坊修建下來,到目前為止總投資不到500萬。”

            1551763407422860.png

            鄉村十八坊

            說話間,易奉陽眉飛色舞,但誰能想到今年29歲的他在數年以前還是一名火車司機。2011年,到處尋找人才的村支書高德敏向他拋出橄欖枝,希望他能留下來,幫助家鄉發展。再三權衡后,易奉陽選擇了回村。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干就是風風火火的8年。從學技術、學管理、學政策到抓土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產業發展、抓新村建設,跟著鄉村飛速發展的步伐,對于許多新的領域,易奉陽不得不硬著頭皮從頭學起。但成長也是迅速的,很快,他變成了領導的好幫手,群眾眼中的全能手。在交談過程中,不斷接到電話的易奉陽恨不得一個人掰成兩半用,他告訴筆者,隨著發展的需要,不僅是自己,現在戰旗村的每個人都身兼重任,“現在鄉村的機遇非常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回來,跟我們一起抓住機會發展”。

            迎來的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怎么樣打好人才這張牌?戰旗村村主任楊勇向筆者總結了一套戰旗村的人才發展邏輯。他表示,教育將成為戰旗村的核心產業。目前,戰旗村已經揭牌成立起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同時,還在鄉村十八坊等旅游和產業項目的打造中圍繞教育下功夫,為當地鄉村振興教育理論培訓+實踐基地的打造提供支撐。不僅對內提供人才、吸引人才,而且對外培養人才、輸送人才。

            1551763477553007.png

            戰旗村村主任楊勇

            他口中的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正是在今年2月12日正式揭牌成立的,培訓學院將面向全國培養鄉村振興專業型、實用型人才。揭牌儀式上,該學院還被教育部辦公廳授牌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1551763525305736.png

            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

            走在學院里,舉目是一派田園望山、川西林苑風格。學校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功能完備,筆者在這里看到,除了普通的培訓樓,這里還有沉浸式教室、錄播室等先進教育設施,為未來錄制專家課程、遠程授課等提供了條件。據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教務員高雪介紹,這座新學院是在廢棄老舊工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總占地28畝,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集展覽展示、教學科研、學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能同時容納2000人培訓學習。揭牌當日,已經迎來第一批培訓。正在與專家討論編寫教程的村主任楊勇告訴筆者,學院揭牌開始授課后,將開展常態化創新培訓方式,邀請各高校、各行業專家以及本地“土專家”組成專家講師團,為不同需求提供專門定制教材,未來將做成“訂單式”教學。

            在郫都區政務服務中心安德分中心的展示墻上,一副郫都區鄉村振興全景圖躍然眼前,圍繞產業、生態、人才、組織、文化五大振興,分門別類,掛圖作戰。據成都市郫都區“綠色戰旗·幸福安唐”鄉村振興博覽園建設中心副主任余文正介紹,根據統計,2018年,全國各地赴戰旗村考察學習黨政代表團和游客人數達65萬人次,戰旗村全年文旅產業值達3200萬元,增長300%,吸引返鄉大學生及創業人才120余人。他表示,未來郫都區將在戰旗村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六級農業人才體系,五級專家信息服務網絡;搭建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青促會”兩大培訓平臺;打好“鄉情牌”“鄉愁牌”“事業牌”三張牌,吸引務工人員、大學生、退伍軍人、退休職工四類人才返鄉創業發展;培育“新村民”“新農人”兩新升級,致力郫都區人才振興。

            看著新建不久的戰旗村村史館,忙碌的村主任楊勇暫停下手頭的工作,告訴筆者:“以后這里還要給外地來學習的人們看,給學校來的娃娃們看,要讓他們來了之后能聽課,還能實踐。想看草莓怎么長出來的我們有基地,想看豆瓣怎么生產的我們有工廠,想看新農村建設我們有社區……等我們把框框填好了,就該接他們來了。”(圖/文 張藥滟  王良勇)

            責編:季冉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