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對于文藝、社會科學的重視,習近平一以貫之。2014年10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兩年后,他又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為何如此關注文藝與社會科學?因為涉及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視程度在這一論斷中已經顯露無疑。
4日下午這場會議中,“用明德引領風尚”這一論述引人注目。
什么是“明德”?《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和其他工作性質不同,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也堪稱“靈魂的工程師”。
作為文藝和社會科學工作者,最需要明白什么是“大德”。所謂“大德”,就是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有理想和家國情懷。“大德”回答的是“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需要精品并且一定能產生精品的時代。處在大變革中的中國,需要文藝工作者的刻畫、描繪,也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真知灼見、建言獻策。但這一切的前提,應當是“中國立場”“中國意識”,所有的創造、研究都應當是為時代服務、為人民服務。
可以說,“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是數字里的那個“1”,之后的藝術規律、研究方法是后面的“0”。站得穩、立得住,“0”越多數字的層級就越大;但如果“1”沒有了,后面的“0”就變成了一串立不住的數字。
古往今來,真正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其中都蘊含著時代風云,浸透著人文關懷;真正有穿透力、思想深邃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品,亦是從時代和人民出發,兼具科學性、思想性和現實性。
所以,“明德”之中,首先當明大德,作為立身之基、職業之本。明職業道德、個人道德,則決定了藝術家和社會科學工作者能走多遠、走多穩。時代和人民,應當是踏上這條道路時葆有的初心;立足于時代和人民創作精品,則是從事這份職業的畢生追求。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對委員們提出的幾項要求,都統攝于此。
《世說新語》里開篇第一則,提到士人的典范陳蕃,所用之詞就是“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今天,“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仍然應當是所有靈魂工程師的標桿和追求——這也是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明德”的真正內涵。(俠客島 公子無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5日 第 05 版)
責編:趙寬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