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過去一年,“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進展,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新動能快速成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越走越穩。
對于這一年高質量發展的成績,代表委員紛紛點贊;對于新一年推動高質量發展,代表委員充滿期待。
形成共識 成績斐然
“過去一年,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已成全社會共識,而且在多個方面取得突破,成績斐然。”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兆安代表說。
近14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1.4%,280個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完成28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對于2018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績,代表委員紛紛點贊。
四川省僑聯主席劉以勤委員表示,脫貧攻堅,知難而上,這個工程很偉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連續6年每年脫貧1000萬人以上,是了不起的成就。精準脫貧真抓實干,不做表面文章,真脫貧、脫真貧,體現了黨中央的決心。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樞剛代表表示,過去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進展。2018年,中國華電負債率近十年來首次降到80%以下,全年關停淘汰落后產能火電機組14臺,容量186萬千瓦,每年減少煤炭消耗4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0萬噸,完成8家、累計完成全部20家“僵尸企業”處置。
“我們制造業企業很高興看到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對企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去年,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企業發展依然生機勃勃。”香港南旋集團主席王庭聰代表說。
劉以勤委員認為,在經濟轉型升級中,雖然不可避免有陣痛和困難,但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有效地推動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包含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高效率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和高水平的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創新。去年,我兩次參加全國政協關于養老問題的調研,發現地方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長期照護保險方面,群眾獲得感比較強,不少地方積極爭取試點。商業養老保險參與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長期照護保險試點展開和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落地,這些為高質量養老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委員表示。
創新驅動 轉型加速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河南省開封市長高建軍代表說。
面對新形勢,代表委員認為,應繼續加大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
“將‘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陜西省山陽縣南寬坪鎮安家門村黨支部書記寧啟水代表建議,激發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的內生動力,做好教育、健康扶貧和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具體工作。同時,深度貧困地區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加快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張雄代表建議,將政府的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與扶貧投入形成合力,引入科技團隊,助力貧困地區組建生態環境建設產業鏈,既增加了生態環境建設的生力軍,確保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推進,又使貧困地區企業獲得了發展資金。兩項攻堅戰合力,兩者共贏,協同共進。
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速釋放市場活力、深化創新驅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之一。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代表認為,在加強“三去一降一補”力度的基礎上,應注重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尤其是民營企業活力。
“企業要轉型升級,在創新方面多花功夫,才能趕上國家發展的大潮流。未來,我們會更多注重研發應用新材料、為客戶定制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王庭聰代表說。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代表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騰訊將做好連接器,為各行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豐富的數字接口;做好工具箱,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完備的數字工具;做好生態共建者,與各行業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張兆安代表認為,高質量發展是系統性工程,可以切入到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點上,既要“上接天線”,也要“下接地氣”,采取實實在在的措施,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面深改 擴大開放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擴大開放。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保平委員表示,“我們不久前隆重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需要加大力度,改革開放再出發。”
在李保平委員看來,高質量發展看起來是個經濟問題,實際上還是很重要的社會問題,需要通過制度建設,改革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比如,高質量發展中很重要的營商環境建設,就需要非常好的法治保駕護航。實際上,今年全國兩會即將審議、討論的外商投資法草案,正是通過立法的方式,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秩序。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廣受代表委員關注。馬化騰代表連續三年就此建言。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應立足實際,突出“市場主導、數字支撐、國際視野、多元共存”的新特色;更好地發揮大灣區的開放優勢,培育灣區總部經濟集群;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科技優勢,促進大灣區產業全面升級。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凝心聚力。劉以勤委員介紹說:“四川省僑聯成立了特聘專家委員會、僑商聯合會等7個涉僑組織,更好地聯系和服務僑界高層次人才、僑商等,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反映呼聲。通過在僑資企業和僑界高層次人才中的充分調研,我在今年兩會上圍繞營商環境、知識產權保護、對外開放等方面提出相關提案,希望進一步激發僑界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抓住主要矛盾,攻堅克難,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中國一定能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張兆安代表說。(本報記者 邱海峰 劉 峣 劉少華 張 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5日 第 06 版)
責編:趙寬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