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9-03-04 16:49:30     來源:海外網

             1210072715_15516717148701n.jpg

            張業遂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答中外記者問 (圖源:新華網)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發布了一個重要消息: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一些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如數字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法等,列入本屆五年的立法規劃。同時,人工智能方面立法也被列入抓緊研究項目。這意味著,處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全球前沿的中國,也開始向人工智能立法的前沿邁進。

            事實上,中國政府早已關注并不斷推動完善這一前沿領域的立法工作。2018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賀信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涉及諸多倫理和法律規范問題。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初步建立部分領域的人工智能倫理規范。

            總體看,中國關于人工智能倫理的探討剛剛起步,放眼世界,人工智能立法也是各國面臨的新課題。人工智能眾多的應用場景逐步成熟,但人們對其技術和倫理風險還缺少明確的防控措施。如何完善人工智能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既能打破既有規則對人工智能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束縛,又能防范因技術濫用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危害,考驗各國立法者智慧。

            如何把握好這二者之間的平衡,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立法的重要看點。從目前來看,培育人工智能發展和創新的有利環境,避免法律法規對人工智能發展限制得過細、過死,應該是中國在該領域立法的主要方向。同時,還應盡快在已經出現風險或潛在存在重大風險的領域,如無人駕駛、醫學倫理和隱私保護等做出針對性規定。

            期待中國對人工智能領域立法的探索,能夠為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海外網評論員 劉思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劉思悅、毛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