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這一年,中國人民奔跑追夢

            2019-03-03 07:46:21     來源:海外網

            2018年8月26日,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首架機轉至湖北荊門,進入水面試飛階段。 (《中國日報》官網)

            港珠澳大橋(矢量圖)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勇敢追夢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精神的寫照。

            這一年,從繁華的都市到靜謐的鄉村、從科研實驗室到工廠車間、從世界屋脊到東海之濱……神州大地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全國兩會開幕之際,代表委員紛紛暢談一年來的新發展成就,講述“努力奔跑、勇敢追夢”的感人故事。

            加快動能轉換 提高發展質量

            “雖然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但是中國經濟依然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全國政協常委、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說。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增速連續16個季度運行在6.4%—7.0%區間。6.6%的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

            “2018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提氣、高質量的成績單。具體來看,無論是增長速度、物價指數、國際收支,還是經濟結構、質量效益,都有不俗表現,經濟運行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張連起說。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一年,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2018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繼續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年末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4個百分點;全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重點流域水質繼續改善。

            “去年,我們村實現了脫貧。公路硬化了、安全住房建好了,村民們種植了金銀花、黃芪等中藥材,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說起一年來的收獲,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昭覺縣慶恒鄉慶恒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說。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天柱縣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袁昌選說。2018年全國兩會上,他提出將生態扶貧政策向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傾斜。1年來,天柱縣新吸收了150名貧困人口作為生態護林員,幫助他們就業、增收、脫貧。

            推進創新創造 催生大國重器

            在TCL集團面板工廠里,智能化操作流程改變著人們對傳統家電制造的認知。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說:“在全球產業結構新一輪調整中,誰在智能制造上走在前面,誰就能擁有更強大競爭力,制勝未來。”他指出,中國企業應制定長遠的技術發展戰略,制造業龍頭企業要肩負起責任,探索和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同時,還要加強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協同合作,形成智能產業生態鏈,才能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一年來,一批“大國重器”問世。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水上成功首飛,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北斗導航邁向全球組網……“中國創造”的一個個高光時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大國重器”凝聚著“大國工匠”的不懈追求。

            一款秸稈成型機的問世,把中國生物質發電裝備現代化水平向前推了一大步。它的研發者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能建中能裝備北京設備公司磨機事業部金屬結構廠鉚工二班班長劉加軍。作為一名從業36年的資深技師,劉加軍認為,“工匠精神”就是那股追求技藝完美、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

            《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實施,一批相關試點示范項目啟動;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全面推廣……一年來,一系列“提質工程”,讓制造業新動能加速成長壯大。

            經過10多年持續研發,山東重工濰柴集團全面掌握了動力總成核心技術,挺起了中國重型商用車行業自主發展的脊梁。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重工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說,有人把他稱作“動力瘋子”,他很高興,因為他認為,只有具備了幾分“瘋子”特質,才會不達目標不罷休,成就精品。

            促進融合發展 協力民族復興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三個狀態最能貼切形容新中國70年來的發展進步。”列席全國政協會議的海外僑胞、英國中華總商會執行主席楊騰波說,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中國人民拼出來、干出來的。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這一切,讓世界不僅看到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加速度,還看到了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決心。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并實現‘一地兩檢’‘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細數一年來與港區有關的大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說,基礎設施方面的互聯互通,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打造,對凝聚香港人心,促進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有重要意義。

            “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我每年會去內地多個省市考察,在大江南北見識到了國家巨大的發展變化,香港要繼續加油努力。”陳勇說。

            “去年,大陸出臺31條惠臺措施,25個省區市的72個地方分別制定具體落實舉措,為臺灣同胞來大陸居住、生活、求學、就業、創業等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彰顯了‘兩岸一家親’的融融暖意。”臺籍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市臺聯會長林青說,越來越多臺灣青年有意來大陸圓夢,支持兩岸統一的臺灣民意正在逐漸凝聚。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2019年,新中國將迎來70周年華誕。新起點,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鼓點催人奮進。

            “發展成就來之不易,”楊騰波說,“無論亂云飛渡、風吹浪打,海內外中華兒女都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把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接力跑下去。”(記者 劉 峣 賈平凡 邱海峰 彭訓文 張 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3日 第 06 版)

            責編:朱簫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