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從空中激戰到釋放戰俘:如何看待近期印巴沖突?

            2019-03-02 21:36:56     來源:海外網

            印、巴之間形勢陡變。

            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印巴空戰,一時間帶火了中國的一支股票;這段時間內,沖突并未進一升級,巴基斯坦釋放了俘獲的印度飛行員,印度也表示不希望沖突加劇。

            最近的這一幕,究竟該如何理解?

            image.png

            經過

            我們可以先回顧下事情經過。

            2月14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普爾瓦馬(Pulwama)爆發了一起致44名印度中央后備警察部隊官兵死亡的自殺式襲擊事件。

            一時間,印度政府指認巴基斯坦支持的“默罕默德軍”為事件元兇,又宣布取消對巴最惠國待遇、提高自巴進口商品關稅、威脅阻斷跨境水流向巴方;巴基斯坦則“強烈反對印度媒體和政府未經調查就影射此次襲擊事件與巴方有關”。

            2月26日清晨,沖突再度升級。

            印方稱,接到可靠情報,“‘穆罕默德軍’正在策劃另一場自殺式恐襲”,隨即派出多架戰斗機對巴進行越境打擊;作為回應,當天下午,巴基斯坦也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多處、向印度發起了炮擊,還配以喊話:“現在輪到你接受來自我們的驚喜了”。

            印巴這一交手,讓南亞形勢立刻滑到緊張邊緣。國際社會也紛紛呼吁兩國保持克制、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

            之后,就有了印度戰機被擊落、國際社會密切關注雙方到底投入了何種戰機并且戰績幾何的分析,隨后便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巴基斯坦昨天釋放了印度戰俘,巴總理伊姆蘭·汗稱,“兩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不應走向戰爭道路”,而巴方為緩和局勢所做的努力不應被視為軟弱;印度外長斯瓦拉杰則在各黨派全體會議上表示,印度并不希望軍事沖突升級。

            兩個血氣方剛的國家,為何會有本次沖突?

            image.png

            形勢

            很多分析說,印度的強硬反應是基于即將到來的印度大選。誠然,這是莫迪決策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但是,即便沒有大選因素,印度多半還是會采取越境襲擊的政策。

            回溯此前,類似的“越境襲擊”早在2016年9月烏力(Uri)恐襲事件中就已經上演過一次了。只不過當時的印度雖采取了“外科手術式打擊”(島注:以精確火力對某一個特定的要害目標,從遠距離上實施的迅速、突然閃擊作戰行動),巴方卻克制住了,沒有給印方回敬“驚喜”。

            如今時隔兩年多,印度為什么仍要冒險越境,再來一波“外科手術式打擊”?顯然與莫迪政府對巴政策的“失望”有關。

            和印度歷屆政府一樣,莫迪政府自2014年5月上臺以來,也在試圖推動改善印巴關系。

            比如說,在2014年5月的就職儀式上,莫迪就邀請了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參加,兩人借機在新德里會晤,同意要恢復兩國和解進程。

            2015年12月25日,在訪問阿富汗的回國途中,莫迪則臨時造訪巴基斯坦拉合爾,出席謝里夫孫女的婚禮,并表示要繼續和平進程、重啟全面對話。

            當時,莫迪此舉也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破冰”之舉,也是印度總理時隔12年后對巴基斯坦的訪問——兩國緊張關系似乎真要開啟改善大門。

            image.png

            然而,距離莫迪當時訪問僅僅一個星期之后,印巴試圖緩和關系的勢頭便戛然而止。

            事情來由是,當時印度伯坦果德(Pathankot)發生了一起恐襲案。印方認定,巴境內的“默罕默德軍”及其領導人馬蘇德·阿茲哈爾策劃了此次襲擊,喊話巴基斯坦要管控好“默罕默德軍”,并且誓要在聯合國1267委員會上,將馬蘇德·阿茲哈爾列入與“基地”“伊斯蘭國”組織相關的制裁黑名單。

            2016年9月18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陸軍軍營“烏力基地”又遭到了恐襲,導致19名印度士兵死亡。這次事件,也被印方稱為“26年來印度陸軍在恐襲事件中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到了今年這次,印度再也無法淡定了,直指巴基斯坦是恐襲背后的支持者、是“恐怖主義國家”。莫迪還強調,“這一可恥行為后面的人,必然要被懲罰”。

            于是,莫迪政府轉而要“懲戒”巴基斯坦、用“外科手術式打擊”來證明自己的報復能力。

            但是,注意,越過印巴克什米爾的實控線,直接打擊巴境內的恐怖分子訓練營,無疑是侵犯領土主權的。即便是在1999年的卡吉爾戰爭中,印度仍堅持“實控線的神圣性”——雖然此前印巴都有過偷偷地越境進行打擊的歷史。

            但在烏力暴恐事件后,莫迪政府不顧一切、“公開宣稱”要越境對巴進行打擊,似乎是只有以這種頗帶羞辱的方式進行報復,才足以“泄憤”。

            image.png

            2月14日恐襲發生后,印度軍方展開調查

            癥結

            就在“2.14普爾瓦馬恐襲事件”發生后,無疑,印度又延續了過往的對策思路,再次對巴采取“外科手術式”打擊。

            不同的是,這次巴方做好了一系列“回敬”措施準備。

            這與巴基斯坦內部軍政關系息息相關。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在巴軍中素無多少人脈,難以要求軍方不做出回擊。況且,軍隊作為巴基斯坦國家生存的保證,向來在巴國內享有更高聲譽;面對印度越境打擊這種“直接羞辱”,要繼續保持克制,談何容易?

            但印巴戰火再起,也不止于“報復”與“回敬”。

            其根本癥結,還是在克什米爾爭端。

            一方面,印巴對克什米爾的主權存在爭議。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兩國自建國以來,已經發生過多次沖突和大規模軍事對峙,更別說每年成百上千次的小打小鬧了。

            另一方面,印度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治理不善,也導致了當地民怨沸騰,對印度認同感弱,分離主義力量活躍。

            原本,經過印度的“血腥清剿”和“鐵腕治理”,當地內部形勢一度有所好轉。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活躍在實控線附近的組織,就會尋求跨境進入印度實施恐襲,或給印控克什米爾的反政府武裝力量提供幫助。正因如此,印度才會深受恐怖主義之苦。

            近年來,印控克什米爾再次發生大動亂。其導火索是,2016年7月印度軍警擊斃了一支重要反印武裝的指揮官,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隨后升級成了暴力沖突。

            總之,印控克什米爾經常發生的暴恐行為,很大程度上也是當地人并不認同印度所致,甚至尋求克什米爾獨立,而非“單純”的恐怖主義。

            但如果印度不愿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這一面呢?

            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將內部動亂的禍因轉嫁巴基斯坦。每次恐襲案發生后,印度都第一時間指控巴方幕后操縱。這就使得兩國一直存在著一個“恐襲—緊張—對話”的互動套路。

            這不,普爾瓦馬暴恐事件發生后,印度立刻就認為,肯定是巴軍方支持。畢竟,在印度看來,“反政府分離主義力量沒有如此良好的訓練和精良的武器”、一般的恐怖組織也無法獲得印度軍隊動向的情報信息。如果沒有巴軍方提供幫助,“穆罕默德軍”怎么能得手?

            巴基斯坦方面則表示,印度應該和國際社會一道,首先調查清楚事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憑空”指責巴基斯坦為克什米爾地區反對印度統治的武裝分子提供了幫助。

            image.png

            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交火

            變數

            印巴的對抗還在繼續,未來的發展也存在諸多變數。

            但是,最明確的一點是,印巴雙方目標都不是要實現任何具體利益,而只是想“泄憤”,進而滿足國內的“看客”。

            這幾年印度暴恐傷亡慘重,過去偷偷的越境打擊,早已無法安撫公眾情緒——畢竟,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民主國家,印度50%人口的年齡低于25歲,65%人口的年齡低于35歲,正處于最血氣方剛的階段。

            如今,群情激憤中,人們只想迅速懲罰“兇手”和“幕后黑手”。莫迪政府的強硬,正合宜于印度社會的內部情緒。

            另一方面看,巴基斯坦也無意選擇對抗之路。

            從2001年美國在阿富汗開始反恐戰爭到現在,印巴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內部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印度經濟快速崛起,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榜樣;巴基斯坦則陷入內部暴恐不斷,政治不穩的局面,一度被很多機構視為“失敗國家”。如今,將治理思路專注于經濟發展,早就是巴基斯坦精英們的共識。

            可以說,巴方當前采取的應對舉措,不過是希望拿回點“面子”。擊落印度戰機、回敬印度之后,巴總理伊姆蘭·汗說,“我們不想宣稱取得任何勝利,唯一目的是展示進行自衛的權利、決心和能力”。伊姆蘭·汗也決心盡早釋放這次空戰中被俘虜的印度飛行員,以展示和解與和平的姿態。

            image.png

            印度總理莫迪

            事情發生后,國際社會普遍表態中立,沒有明顯“站隊”痕跡,都是呼吁雙方保持克制,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但是,三個大國的態度仍是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中、美、俄。

            美國的立場就帶了點“私貨”。盡管也呼吁雙方克制,但美國白宮發布聲明,吁請巴基斯坦“立即停止向在其土地上活動的所有恐怖集團提供支持和庇護所”,借機施壓巴基斯坦在反恐上配合美國;另一方面,美國也無法對印度越境進行任何指責——畢竟,美國是侵犯巴領土主權、越境打擊恐怖主義最多的國家。

            俄羅斯方面,早在2016年烏力暴恐事發、印度發起“孤立”巴基斯坦行動時,俄羅斯就與巴基斯坦一同舉行雙方首次聯合軍事演習“友誼2016”。盡管規模很小,但也凸顯出俄羅斯的基本態度。

            2月28日,普京與莫迪進行了通話,表示“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危機迅速得到解決”。俄外長拉夫羅夫則同步表明,俄方準備為印巴談判提供平臺,緩和調解雙方緊張關系。目前,巴基斯坦也已經接受。

            中國這邊,當然是延續了“不擴大事態、維持地區穩定”的最大訴求。巴基斯坦是中方“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對中國具有特殊戰略意義。中印關系也早已經超越雙邊層面,在國際層面擁有戰略影響力。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環境中,中印關系穩定,也是中國的重要戰略依托。

            2月27日深夜,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緊急給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打電話時,王毅就強調,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切實得到尊重,中方不愿看到有違國際關系準則的行為。

            未來一段時間,不論是從印巴的內政需要,還是大國的態度看,小沖突之外,雙發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很小。“鬧了”這么多年,印巴也是時候明白,保持最大克制、開展對話、管控局勢,才是維護本國以及南亞地區和平安穩的根本。

            (文/醉臥沙場)

            來源:俠客島


            責編:趙寬、刁世峰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