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上證報評論:強化“資本約束”需從源頭上綜合發力

            2019-03-02 07:46:03     來源:上海證券報

              強化“資本約束”需從源頭上綜合發力

              □杜 靜(作者系原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起草專家之一、資深財經評論人)

              央行在最新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說,下一階段,央行將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強化逆周期調節,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在多目標中實現綜合平衡。無疑,逆周期調控是未來貨幣政策的主導價值取向,其調控方式將在多樣性中體現靈活性,在復合性中體現精準性,在協調性中體現重點性,在平衡性中體現突破性,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成為常態。顯然,解決資金“脫實向虛”問題,是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而解決資金“脫實向虛”問題,筆者認為,還需在優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暢通路徑手段環節上多下工夫,在強化市場不同層次、不同主體的“資本約束”上做實事。

              “資本約束”是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石,也是市場資金有序有效流動的基石,具有對市場不同主體風險補償能力和杠桿擴張水平的雙重管控作用。對任何企業而言,資本規模大小直接決定其商業模式選擇的風險偏好、風險自我補償能力的強弱,而資本質量的高低則整體影響其獲取債務資源、放大債權資產的速度。這么看來,貨幣流通環節不通暢、出現程度不同的淤積、難以流進實體企業只是表象,追根溯源,與市場不同層次和主體的“資本約束”不夠甚至失守、失序,直接和間接相關。

              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資本約束”的不夠,會使市場風險補償和債務杠桿管控雙向失控和失序,并積累和加劇與資本承載能力的不匹配、不協調,形成市場過度金融化與金融貧瘠化并存以及交織的困局。這種困局,必然異化資金流動的渠道和路徑。深入分析,“資本約束”的不夠,由于是在一個過程中積累完成的,其對資金“脫實向虛”的影響也必然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初期,無論金融機構還是實體企業,因“資本約束”的失序并不明顯,資金“脫實向虛”僅體現在結構性矛盾的層次、程度和階段上,表現為不平衡和不充分。而隨著“資本約束”失序的加重和加深,加上經濟進入調整周期,在實體企業風險補償能力變化外推力和金融機構資產自我擴張內聚力的共同影響下,資金“脫實向虛”就會發生整體性、內生性沖突,甚至形成流動過程中的“鴻溝”。

              資金難以流進實體企業,從表象上看,是渠道路徑和傳導機制問題,從本質上看,則是結構構成和層次關系問題,即“資本約束”不夠。這個問題如不重視或解決,從貨幣源頭端(央行)流出的貨幣再多,也難以流進實體企業,即便因為特殊階段、特別要求和特定方式,解決專門對象的資金困難問題,也不可能具有持續性。因為,沒有或缺乏“資本約束”的任何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都無法持續,以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為主導形成的貨幣流通路徑、方式和手段,怎么可能持續呢?

              強化“資本約束”,需從源頭、過程和結果上統籌平衡、綜合發力。

              從源頭上說,需要重點完善和嚴格“資本約束”的制度性。市場監管部門要依據制度管理形成對市場“資本約束”的新格局和新權威。比如,對新成立的實體企業,從不同業態的資本占用和風險補償實際出發,提出差異化資本注冊要求,對吻合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領域和對象,規定鼓勵性“資本約束”條件。在此過程中,以“透明+嚴處”方式,規范實收資本的管理,經濟性協調與注冊資本的關系。對已有的實體企業,則從與制度規定對標對表上全面梳理,在確保資本比率、債務杠桿、資產損失和資產總量核算真實的基礎上,做好資本補充,對于“僵尸企業”則堅決市場化除清,保證從前提和基礎上的市場資本構成的干凈和真實。

              從過程上說,這需要重點矯正和增強“資本約束”的動態性。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是“資本約束”的主體,而且要在動態過程中完成。無論實體企業還是金融機構,因為經營中的風險是持續存在或發生的,所以其“資本約束”必須持續推進或自覺適應。實體企業的資本約束則應更多體現在資本內容的過程優化上,避免以實體產業業態的多樣性,過程性抽逃資本或弱化資本約束,避免對明顯損失的資本以債務填充方式過程性騰挪,避免采用變異(不真實)資本過程性替代活性資本。金融機構的資本約束要更多體現在資本屬性的過程清晰上,避免通過模糊資本邊界膨脹債務杠桿,形成假象資本過程中的資產泡沫,避免通過規避資本化資產管理規定,形成資產在市場中間環節的大量“空轉”和無效“虛轉”。

              從結果上說,要重點解決和突破的是資本約束的功效性。“資本約束”的根本目的是解決資金向實體企業合理和經濟流動。這既是對金融生態功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對經濟生態功效性的過程要求。畢竟,社會財富的保值增值最終都要從實體企業的市場活動中體現出來。離開了這一點,財富價值的功效性就沒有意義。因此,市場不同主體“資本約束”的落腳點要圍繞放大這一“功效性”來推進,從有利于暢通資金向實體企業流動渠道和路徑上,完善“資本約束”的方式、流程和內容,提升和增強“資本約束”的客觀性、精準性和適應性,調整和解決“資本約束”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難題。

            責任編輯:萬露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