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城市上下班的地鐵上,滿車廂“低頭族”點開手中的電子設備,快速翻閱各類社交媒體上的長短文字,或者讀讀網絡小說,這是當下人們的閱讀常態,也是學者們口中的碎片化“淺閱讀”。一個人去圖書館里泡一下午?和好友去書店里逛上半天?在公園里捧本書啃個酣暢淋漓?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深閱讀”,已經越來越少見。
不過令人訝異的是,在臺灣,“深閱讀”依舊很流行。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臺灣民眾對圖書館、書店依舊熱情不減,借閱、購買的圖書種類也包羅萬象,尤其簡體圖書越來越受歡迎,顯示出強大的閱讀力。
愛進圖書館
臺灣圖書館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臺灣民眾在公立圖書館的借閱人次、借書冊數、進館人數都較2017年增加。臺灣人口總計約2300萬人,2018年全臺卻有9198萬人次走入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借閱達2167萬人次,并有高達7791萬冊的圖書被借閱。雖身處網絡時代,臺灣民眾對進圖書館依舊熱情不減。
被借閱的熱門圖書不再局限武俠類,旅游及史地類圖書首次擠進年度排行榜。借閱冊數最高的是語言文學類書籍,共3880萬冊,占年度總借閱量的49.95%。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有6部作品入榜,成為語言文學類年度最有魅力作家。在武俠小說領域,金庸9部作品上榜,仍“稱霸武林”。35歲至44歲的青壯年是閱讀主力軍,他們的借閱冊數達2027萬冊,占年度總借閱量的26.02%。
人氣不減的圖書館,是臺灣濃郁閱讀風氣的一個縮影。走在臺灣大街小巷,鉆進書店、便利店、公園、地鐵列車里,隨處可見在看書讀報的民眾。幼兒看繪本,青年看暢銷書,白發長者看歷史書,各得其所,共沐書香。
街邊拐角處,總有幾家書店給你驚喜。門臉雖小,內里裝飾卻很別致,經營主題也很有趣,有專賣偵探懸疑小說題材的“偵探書屋”,“恐怖風格”吸引來一批忠實粉絲;有古典音樂書籍專賣店,翻一遍《大作曲家的愛情與婚姻》,猶如走進音樂家內心來場探秘……閱讀,成為臺灣民眾涵養精神世界的常態活動。
載體不設限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臺灣電子書的借閱人數成長十分顯著,達30.83%,電子書閱讀人數持續上升至174萬人次,較2017年增加逾41萬人次,顯示出電子閱讀的趨勢不容小覷。
臺灣文化人郝明義曾寫過一本叫《越讀者》的書。“越讀”即“超越界限的閱讀”,其中指的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就是書籍這一載體,他認為在數字時代,不能刻板留戀紙質書,“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絡時代。”而這也恰是臺灣社會的主流觀點。
早在2014年,臺灣文化部門曾攜手數碼聯盟發起“新閱讀運動”,號召民眾以多元化方式接觸書籍,新閱讀不限于紙本閱讀,而是提倡“深度閱讀”。如今民眾閱讀習慣逐漸改變,圖書館也制定因應策略。比如新北市立圖書館已經館藏16萬冊電子書,今年還將推行電子書列為工作重點。
臺灣閱讀節、臺北國際書展等大型活動,也為推廣閱讀文化獻力不少。各地圖書館、出版社、書店、學校、民間團體帶來琳瑯滿目的讀書會、新書發表會、作者見面會等活動,民眾從中獲趣良多。
至于村落中的偏鄉老街,則散落著3000多個“漂書點”,“漂”出500多萬冊圖書。臺灣漂書協會表示,他們還在持續與臺交通主管部門、郵局、觀光景點等合作,希望在火車、地鐵上設立更多站點,促進書的流動,讓更多人“悅讀”。
流行簡體書
臺北的重慶南路一段,是全臺最著名的書店一條街,最繁盛時這里曾經有上百家書店,也是臺灣閱讀風氣濃郁的見證。但是由于互聯網沖擊、店面租金上漲等因素,這條書街近年來慢慢走向衰落,而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在這里卻“買氣常旺”。很多讀者表示,簡體書為他們打開了更廣闊的世界。
看好簡體書的臺灣市場,從2008年開始,位于重慶南路的天龍書局開始轉型專售大陸簡體字書籍。自從做簡體書以來,天龍書局不僅沒有虧損,而且大有盈利,店面不斷擴張。這期間,天龍書局引進了大陸簡體圖書近2000批次,共計600多萬冊。老板沈榮裕說,如今天龍書局每周新書到貨上百箱,每天都有新書上架,就是要讓讀者不覺得“吃剩菜”。有些忠實顧客,甚至在店里消費累計逾百萬元新臺幣。
沈榮裕認為,目前大陸簡體中文圖書在開本、封面設計、紙張挑選、文章品質、出版選題等方面都有十足進步,出版數量和速度也不是臺灣可比擬。他表示,隨著兩岸往來日漸頻繁,相信臺灣讀者接觸簡體圖書的頻率將持續增長。
臺灣有名的誠品書店近年也以“閱讀不設限”為主題,正式設立簡體書區,銷售社科、文學、藝術等各類簡體圖書。作家黃錦樹甚至表示,簡體字書非看不可。“臺灣中文系的教科書、參考書幾乎都由大陸進口,因為現在中文領域最好的學術研究都在大陸。”
本報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2日 第 04 版)
責編:劉強、汪夢唐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