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藍圖已經繪就,夢想正揚帆遠航。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引發眾多海歸廣泛關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氣勢磅礴,激發巨大動力,邁出堅實步伐。依托大灣區,海歸正在開拓發展新空間,將自己的智慧才干融入其中,貢獻新的力量。
把握機遇 正當其時
今年央視春晚,30名舞蹈演員身穿全柔性屏特制的“柔衣”亮相深圳分會場,這是央視春晚37年來首次采用全柔性顯示屏參與節目演出,也是全球首款大面積使用柔性屏的舞蹈服裝第一次公開亮相。舒展柔軟的衣面上,顯示出壯美山河、紅旗飄飄的景象,令人大飽眼福。
這道“吸睛”十足的亮麗風景線,正是來自于深圳的一家高科技企業柔宇科技。CEO劉自鴻告訴本報記者,每名演員身上所穿“柔衣”由32片大小約8英寸的全柔性屏組成,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畫面遠程切換,并能夠伴隨著音樂節奏不斷變換高清、炫彩的畫面。令人驚喜的是,每套“柔衣”的屏幕總重量僅相當于半瓶普通裝礦泉水。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的劉自鴻,2012年在深圳、香港和硅谷同步創立柔宇科技公司。兩年后,他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厚度僅0.01毫米的柔性顯示屏。6年多的時間里,劉自鴻和他的團隊已在國內外儲備了千余項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產品銷售到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深圳,像他一樣的海歸“創客”數不勝數。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沒多久,《綱要》便在海歸中“刷屏”了。劉自鴻注意到,《綱要》指出,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這讓他的團隊倍感振奮。
“《綱要》里專門提及了‘新型顯示’,我們非常受鼓舞。”劉自鴻說,“全球目光聚焦在這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廣東、香港、澳門共同的重大機遇,也是海歸人才的機遇。未來,大灣區里各個城市的優勢會被進一步挖掘,這需要更多國際化人才的加入。這里給我們提供了無限可能,有能力、有國際視野的海歸人才將擁有更大的空間來施展才華。”
在最新發布的《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紐約·舊金山·東京·粵港澳》測評結果中,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影響力位列四大灣區之首,創新影響力和形象影響力排名第二,整體影響力指數排名第三,高于東京灣區。
從廣州到深圳,從鵬城再延伸至香港、澳門,一條科技創新走廊正在加速構建。
創新高地 筑夢熱土
“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扎實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充分發揮粵港澳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綱要》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激發起海歸投身大灣區建設的雄心壯志。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對于創新的重視,能夠幫助創業者打造出更多擁抱創新、實踐創新、分享創新的企業。”文遠知行CEO韓旭感慨地對本報記者說。
致力于智能駕駛的技術攻關、擁有一支年輕而富有激情的創業團隊,韓旭形象地描述自己的公司是“從灣區走到了灣區”。2017年4月3日,文遠知行在硅谷成立,8個月以后,他們從硅谷回到了廣州,彼時,珠江之畔正上演著一幕幕“歸來”的故事。去年11月,在羊城亮相的全國首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應用的便是研發自這里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開放的土壤孕育出創新的種子,一粒粒種子已生根發芽,展示出旺盛活力。
“我們是從舊金山灣區來到了粵港澳大灣區”,韓旭告訴記者,“就自動駕駛而言,國內技術已擁有了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水平。同時,我們也看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資本聚集在粵港澳大灣區。”
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理事、華為高級工程師仝小民對此也深有感觸,就在幾天前,他剛剛結束了《綱要》宣講會在香港的行程回到內地,宣講會現場的熱烈氣氛令他印象深刻。在他看來,作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創新引擎,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以創新升級引領“中國智造”。
“在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一百多公里長的連線上,分布著華為、騰訊、大疆等全球知名企業,還有一大批優秀的新銳‘獨角獸’企業也正在茁壯成長。”仝小民告訴記者,“它們已經形成了‘全球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的發展格局,很多企業亟須對接全球創新資源。”
2001年從新加坡回到國內的仝小民,見證了深圳世界矚目的發展奇跡。他認為,留學歸國人員能夠在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面前擁有極好的發展機會。“粵港澳三地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融合創新的訴求和協同創新的潛力,能夠實現全球高層次人才在大灣區的集聚,實現人才、資金、商品、服務、信息等多種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自由流動,使大灣區內的創新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實現大灣區城市群共同推進創新、共享創新成果。”仝小民說。
吹響號角 匯聚力量
建設人才高地,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球人才發出了“邀請函”。
事實上,這里的人才引進號角早已吹響,頻頻發力,用實實在在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人留心。深圳市的“孔雀計劃”、廣州市的“美玉10條”、珠海市的“英才計劃”……引才計劃背后,是城市想要匯聚高素質人才、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的堅定決心。以“珠三角”九市之一的肇慶為例,單從數據上看,肇慶的經濟總量在廣東省并不突出,但是,肇慶卻在廣東首設“院士專家俱樂部”和“省市共建人才驛站”,并在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設立了海外人才工作聯絡站,意圖通過引才來實現自我突破。
多方協作,才能釋放強大勢能。去年8月,來自香港、澳門與廣東等地的70余家企業、科研院所及協會組織,在廣州共同發起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產業創新聯盟”。中科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產業創新聯盟主席陳新滋指出,聯盟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為目標,將采用“政+企+學+研+臨床+資本”的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市場資源有效對接和高效整合。不僅如此,歐美同學會創建的全國首個“海歸小鎮”項目也確定在廣州啟動,將構建為留學人員賦能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形成國際化人才社區。
一個數字或許可以間接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對海歸的吸引力——根據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最新數據,目前在廣州創業或工作的留學回國人員已近8萬人。而這僅僅是廣州一城。
在韓旭的公司,70%的算法工程師畢業于世界知名學府。他們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等國際頂尖院校,國際化的團隊視野和技術構成是韓旭引以為傲的資本。如今,這些名校畢業生做出了共同的選擇,他們成了廣州8萬留學歸國人員的一部分。
陳新滋談到,粵港澳大灣區內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多方整合,展示出各自特點能夠匯集成巨大的動能,“這是一種協同效應。制度協同、產業協同、人才協同、科創協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家匯集共同的能量來建設大灣區”。
從空中俯瞰,“珠三角”水網縱橫密布,一道道路橋“大動脈”橫跨珠江兩岸。在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后,乘坐高鐵從香港西九龍站到廣州南站最快僅需47分鐘、驅車從澳門到香港的時間也縮短了兩個多小時,香港、珠海和澳門融為“一小時經濟圈”。交通路網通達四方,粵港澳三地的人流、車流和物流聯系正變得越來越緊密。
《綱要》提出,要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強化與周邊地區在城市規劃、綜合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一體化銜接,構建“半小時交通圈”。韓旭希望,自動駕駛技術今后會成為大灣區內幫助人員流動的強勁助力,“從廣州出門到香港開會,晚上再去澳門吃晚餐,這就是我們的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技術在未來想要實現的。”韓旭說。
本報記者 孫亞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2日 第 10 版)
責編:劉強、汪夢唐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