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35年,記錄最美的堅守

            2019-03-01 11:28:53     來源:海外網

            35年的鉚工技能,讓他瞄上一眼,就能準確判斷產品尺寸的毫厘差別;追求產品零誤差,讓他沉下心埋頭只做一件事,做到讓發達國家同行為之贊嘆。他,就是中國能建中能裝備北京設備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設備公司)磨機事業部金屬結構廠鉚工二班班長劉加軍。1983年,他進廠參加工作, 伴隨改革開放一路走來,成為新一代技術工人的代表。

            “當時一起畢業的40多個同學,現在只有4個還在干鉚工,但我這輩子就認定這個工種了。”劉加軍身上透著一股子韌勁。他說,有了這股勁,才能扎根車間,潛心鉆研,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創制無數高難度鉚工件,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金牌技師”。

            創造行業奇跡

            改革開放,讓中國產品不斷得到國外同行青睞,北京設備公司的“拳頭”產品——磨煤機,也在歐美市場扎下了根。

            2014年年初,公司接受美國福斯特慧勒公司委托,生產磨煤機旋轉分離器,劉加軍擔綱試制“鋼鐵巨碗”般的外殼。

            他帶著兩個同事,用8塊20毫米厚的鋼板,組裝一個“天圓地方”的結構件。3人在一一展開的1.2米高鋼結構件上,畫完24道放射線,用600噸油壓機依次壓制,再加熱固定鋼板連接點。

            隨著鋼板四角成方,劉加軍一個箭步翻進去,打開尺、丈量完,失望地搖了搖頭,“還不是正圓!”此時,站在旁邊的美國監造員,眉頭又多了幾道愁云。

            這個復雜的異型結構件,加工難度很高,一些國外廠家束手無策。當美國同行交給了善于啃下“硬骨頭”的北京設備公司時,劉加軍臨危受命,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已經是半年來的第四次試驗了,還不行!”廠房里,鋼鐵切割聲轟鳴陣陣,同事們有些垂頭喪氣了。“溫室里養不出參天松,庭院里練不出千里馬。別灰心,我們再來!”劉加軍一邊整理試制數據,一邊反復摸索鋼板彎曲規律和延伸率,同時還不忘鼓勵大家。

            就這樣,產品結構每天都在腦子里“翻滾”。一次,休息之余,他隨手拿起舊圖紙,再次畫出展開圖,折疊圍成一個“籮筐”,在不停調整受力紙片的彎曲度后,竟然跟設計圖完全吻合了!

            他抓起圖紙,飛奔到現場,帶著團隊設計制作出壓制工裝的胎具,手工壓制24道放射線,翻壓彎伸,精雕細琢,最后,一件完美的成品誕生了。“以你們的設備,竟然能造出這么高水平的產品,中國工人技術真高!”美國監造員異常驚喜,豎起大拇指,連連夸贊。

            這種大型的電力結構產品加工,國內外只有為數不多的廠家能做,工藝復雜且精度要求極高。“我們能創造世界奇跡,感到特別自豪!”攻克難題的劉加軍倍感愉悅。

            鉚出時代榮光

            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是艱辛之路,也是希望之路。劉加軍說,鉚工這個工種,看似不起眼,創新研發卻少不了它。

            1996年,北京設備公司作為原電力工業部系統最大的修造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摸索前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加快自主研發,不斷推出技術領先的優質產品,為此,劉加軍屢挑重擔。

            在引進和改進開發德國中速磨煤機技術時,他又遇到了難題。劉加軍說,磨煤機的技術含量主要在于鉚焊件,其中的彎頭和方箱形狀各異,只能定制化手工生產,這都屬于“獨門秘笈”。做不出鉚焊件,就造不出磨煤機。帶著強烈的使命感,他帶領團隊摸索出了在落煤管外做胎具,提前放置好擋煤板再微調的方法,使產品順利通過了德國專家的嚴苛驗收。

            2017年,北京市把立項的科研課題——19129工程無煙煤立磨機殼、支架、底架基礎、橋架等大型鉚焊件的制作,交給了北京設備公司。焊件高3.26米、寬2.4米,鑄鋼件軸承座孔徑預留只有5毫米,單邊2.5毫米,怎么組裝?劉加軍苦思冥想,巧用倒置法,用水平儀和線墜保證同心度、高度,使三組大門一次組裝成功。巧創新彰顯硬實力,公司磨煤機生產行業的領先地位再次確認。

            1988年,第一次參加ZGM95型中速磨煤機機殼、分離器的生產試制;1996年,第一次主持完成盤山電廠ZGM133磨煤機分離器鉚焊件的生產試制;2006年,成功試制第一臺干燥機樣機鉚焊件;2010年,成功試制第一臺礦渣磨BRM36.4生料磨鉚焊件……

            35年來,劉加軍懷揣一顆平凡的“匠心”,走過了不平凡的技術工人職業生涯。由他參與研制完成的ZGM95G型中速磨煤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并被列為“九五”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先后獲得北京市勞動模范、華北電網“工人先鋒號班組”“標準化班組”等榮譽稱號。

            如今,磨煤機已成為北京設備公司的三大拳頭產品之一,產量、品種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還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大量先進的國產裝備,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等70余個國家和地區。

            點亮苦樂人生

            35年來,劉加軍和企業一起成長,見證了北京設備公司成為世界級磨煤機制造基地的全過程。談及過往,他充滿了感慨。

            “我剛進廠時,公司只能做電線桿模。改革開放后,公司是第一批開展引進先進技術,進行再吸收再創新的電力企業。”劉加軍介紹說,開始研制磨煤機也很困難,大家齊心協力,忘我投入,一舉突破關鍵技術,直到把磨煤機做成了在世界同行里有口皆碑的品牌,“成長是飛速的。”

            當鉚工,劉加軍說,最不怕的就是吃苦耐勞,最需要的就是精益求精。這種工作態度,深深影響著身邊的同事。

            “師傅是我的偶像,也是我工作的動力。”徒弟鄭修程說,劉加軍傳授實操經驗,毫無芥蒂,毫無保留,甚至還像父親一樣,處處關心他的生活,“在過去,不就是說師徒如父子嗎?雖然有點累,但我喜歡這里。”

            “過去,做樣板時,都是用筆尺在紙上畫線、找點、連接,再把立體實物轉換在平面上,全憑人工推導計算,產品也靠手工一步步完成。”劉加軍認為,正是簡單甚至枯燥的工作,造就了老一代工人扎實的基本功。

            今天,鉚工工序已經可以由電腦自動展開、下料、排版,“但是,大到上萬噸的磨煤機,小到幾厘米的零部件,精準的尺寸控制,是造出高質量產品的前提,離不開過硬的基本功。”在劉加軍心里,時代變了,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沒有變。

            “改革開放40年,我深刻感受到,產業工人是創造社會財富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我們當藍領的,在工業制造新時代,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劉加軍積極建言。

            35年,劉加軍堅守在鉚工崗位,見證了一個時代和一個產業的成長和進步。他說,最美的堅守,源于匠心,“我的師傅用一顆匠心影響了我,我也想把它傳給更多的年輕技工,共同打造高質量的電力裝備產品,讓來自中國的先進創造,屹立在世界舞臺的中央。”(李艷芳)

            責編:王瑞景、季冉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