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海外網3月1日電 3月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介紹《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并答記者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2017年中央出臺了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文件,現在又出臺扶持小農戶的文件,請問中央出臺這些問題想解決什么問題?應該說當前新型主體發展迅速,作用成效非常顯著,那么如何處理好培育新型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之間的關系?
韓俊:
謝謝你的問題,文件一發布,很多人都很關注,提的問題最多的就是您剛才提問的問題。我們是“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全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我國現在的農戶有2.3億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這是個小規模甚至超小規模的經營格局。剛才我講,“人均不過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我們戶均經營面積,除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寧夏、新疆以外,其他省份戶均經營面積都在10畝以下。比如說江蘇戶均只有3.8畝,廣東戶均是2.6畝,浙江就更少了,浙江戶均耕地面積只有1.3畝。
特別是在一些西南地區,那些丘陵山區,不但戶均經營規模小,而且地塊特別零散。比如四川省每戶地塊在十塊以上,平均每塊地只有0.4、0.5畝。老百姓講,“巴掌田”“雞窩田”非常普遍。有的地方老百姓說,青蛙一跳過三丘,斗笠田,很小。
我們要徹底改變這種經營格局,這是長期經營的歷史過程,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是我們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長期面對的一個基本現實。毫無疑問,我們發展現代農業,要促進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這個過程中,會發育出一大批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
最近這些年,農業勞動力大量向農外轉移,在這個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勞動力出來了,土地也就流轉了。現在流轉承包地的農戶已經超過7000萬戶,當然有些農戶是全部流轉,有些農戶是部分流轉。流轉的承包地面積占到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37%,這個比重每年都在提高,當然最近幾年稍微放緩。
這些年,從政策層面來講,我們強調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比較多,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這些都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都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在當前和很長一段時期內,一家一戶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面。從各地實際來看,一些地方確實存在著忽視小農戶,甚至存在擠小農戶壘大戶的傾向,資金項目過于向大的經營主體傾斜,向工商資本傾斜,甚至侵害了小農戶的一些合法的權益。
在我國要改變超小規模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我國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距非常大,特別是很多丘陵山區,要實行規模化經營,是很長的一個過程,而且很多地區很難實現集中的規模化經營。所以,我們的農業經營方式必須是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強迫命令。
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要加強針對小農戶的扶持政策,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也就是說,我們搞現代農業,不能讓小農戶掉隊,要防止搞強制的土地流轉,防止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對廣大小農戶實行硬擠出,這樣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就業和生計,更要防止大量農民變成既沒有辦法轉移就業又無地可種的無業農村。
這次中央專門出臺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文件,就體現了政策平衡性的考慮。在實踐當中,我們的政策導向是非常清楚的,既要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又要注重穩定小農戶家庭經營這個基本面,這樣我們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才能夠走得穩、走得順,才能走得好。謝謝。
責編:朱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