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嚴峻:大陸繼續保持對臺“反獨促統”政策基調

            2019-03-01 10:52:09     來源:海外網

            1551406051523874.jpg

            嚴峻在海外網金臺沙龍現場(海外網 謝明/攝)

            2月28日,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在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金臺沙龍上前瞻2019全國兩會時表示,2019年臺海兩岸將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他認為,大陸對臺政策呈現兩個特征:和平統一是根本;平等協商、共議統一是途徑。用四個字概括,即為“反獨促統”。

            以下為發言摘編:

            今(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傳達出來的信息,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最熱議的兩岸話題,尤其是其中有關兩岸“平等協商、共議統一”,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表述。這個講話發表的時間很有深意,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從大背景看,如今也是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新時代,同時,全世界也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來展望兩岸關系,應該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就機遇而言,兩岸有志于推動祖國統一的各界人士,將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鼓舞下,積極就兩岸關系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這種協商將進一步密切兩岸關系,同時也將在臺灣島內逐步形塑“談統一”、“論統一”的氛圍,并有利于逐步消除“一國兩制”在島內被污名化的現象。此外,在大陸惠臺政策進一步發酵的影響下,將有更多的臺灣同胞到大陸就學、就業、創業、生活,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就挑戰而言,綠營候選人可能進一步鼓吹分離意識、挑動“仇中”、“恐中”情緒,“公投綁大選”的情況極可能再度出現。此外,2019年美國也有可能加大打“臺灣牌”的力度,這將給兩岸關系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未來,我們要牢牢把握機遇,進一步團結島內一切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推進國家和平統一的力量;同時沉著冷靜處理各種挑戰,堅決反對與遏制形形色色的“臺獨”分裂活動,并在國際上筑牢“一個中國”的格局。

            當前,對臺政策呈現出兩個特征。其一,和平統一是根本。中共十九大提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對此沒有任何模糊空間。2019年1月2日召開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同樣高舉和平統一旗幟。這表明,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統一以后臺灣的長治久安。其二,平等協商、共議統一是途徑。目前島內熱議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強調平等協商、共議統一,表明大陸要在一中原則之下,和臺灣各界廣泛的交流意見,推動政治談判、民主協商。

            大陸對臺政策可概括為兩句話:一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其中包含反對、遏制“臺獨”;二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用四個字簡要概括,則為“反獨促統”,這是大陸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大方向,未來仍將保持這一政策基調。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島內執政的民進黨當局頻頻做出限縮兩岸交流的舉動,比如最近民進黨當局威脅有意于兩岸對話的新黨主席郁慕明。臺灣當局稱臺灣現行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79條規定,如果沒有經過當局授權,臺灣人士與大陸簽訂政治協議會處罰最高50萬元新臺幣,并最高判處5年有期徒刑。民進黨拿出這項條例進行威脅,是企圖對有意與大陸進行政治協商的臺灣人士形成所謂“寒蟬效應”,但這樣的倒行逆施反而將會讓島內民眾更加認清,民進黨是兩岸關系的破壞者。

            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結果來看,臺灣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經濟。臺灣的經濟發展繞不開大陸,兩岸關系好,臺灣經濟才會好。現在民進黨當局看到其他政黨有可能處理好兩岸關系,給臺灣經濟帶來好處,這不利于民進黨的選舉。于是民進黨現在利用在臺上掌握公權力的便利,盡可能打壓島內的統派力量,打壓主張兩岸關系要更好發展的力量。這必將引起島內民眾的更大反彈,也從側面印證恰恰真是執政的民進黨在損害臺灣民眾福祉。

            (嚴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人民日報海外網劉思悅/整理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劉思悅、毛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