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海外網 謝明/攝)
2月28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的“2019兩會前瞻”金臺沙龍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表示,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列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第一條,由此可預見,2019年政府在落實減稅降費方面還會有新動作、大動作。
以下為汪同三主旨發言摘編:
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看點是如何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列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第一條,可以預見2019年政府在落實減稅降費方面會有新動作、大動作。
減稅是最直接、見效最快的宏觀調控政策。這樣的政策不僅在微觀層次上是最實惠的,能夠激勵實體經濟經營者和從業者;而且能在宏觀層面上最有力提振自主創新和引導結構調整。現行稅制中還存在著進一步實行減稅政策的空間,也為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提供了可操作性。
未來在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時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減稅必須具有一定規模才能產生預期效果。2018年減稅降費規模達到了1.3萬億元,2019年達到1.5—2萬億可能才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尤其要注意的是,減稅降費不能是“零敲碎打”,只有減少隨意性、形成比較統一的規范,才能形成規模。
第二,減稅效果隨時間遞減。同樣的減稅政策第一年效果肯定顯著,第二年效果就會減小。要考慮可持續性問題,不能今年一減就完事了,還要考慮下一年怎么辦。
第三,減稅實施要注意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并發揮好政府作用。吸取以往經驗教訓,減少、防止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第四,要做好減稅和其他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以及與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的配合。
當然,減稅必然會對財政收入產生影響,怎么來彌補和保持財政平衡呢?有兩個辦法:一是增加財政赤字,二是減少財政支出。實際上增加財政赤字比較容易,真正考驗政府水平的是如何同時減少財政支出。除了那些直接關系民生的財政支出不能減少外,應大大縮減政府行政支出。這不僅是實現財政政策完整性的必由之路,也能夠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
(汪同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人民日報海外網 毛莉 張琪/整理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吳正丹、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