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臺灣青壯世代群像素描:開放、自我,比想象中更務實

            2019-03-01 10:21:18     來源:海外網

            21.jpg

            臺北街頭的年輕人。賴永祥攝

            時間過得真快,2019年一到,也意味著最早的一批“90后”即將步入而立之年。臺灣有近400萬“90后”,他們有的已在職場打拼多年,有的剛進大學,他們在想什么呢?是否如大陸“90后”一樣被貼上“叛逆”“散漫”“愛自由”的標簽?

            臺灣《遠見》雜志針對臺灣地區20個縣市18歲至39歲的年輕人做了一項大調查,并于日前公布這項名為“2019青壯世代大調查”的結果。數據顯示,臺灣“90后”開放、自我,比想象中更務實。

            根據調查結果,島內“90后”最關注的議題為“民生與經濟”,“教育”和“食品安全”并列第二,其次是“勞工權益”“醫療”與“環保”。

            此外,全球化沖擊給他們的視野帶來改變,國際局勢躍升為“90后”關心議題的第6位,比“80后”高出10個百分點。也因此,他們赴境外留學與工作的意愿大幅增強,有41.9%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幾年計劃往外走,比“80后”高出近一倍,其中日本是首選,中國大陸與美國居次。而對“80后”來說,往外走的首選是中國大陸,其次才是日本和美國。至于臺當局大力推動的所謂“新南向政策”,在年輕人中反應平淡,只有新加坡排在第5位,選擇越南、泰國等地的人都只占約1%。

            調查還顯示,臺灣“80后”“90后”正在打破人們對其“月光族”的刻板印象。56%的青壯族群有儲蓄或投資理財習慣,比例明顯高于歐美地區。《遠見》雜志分析認為,這樣的改變可能源自在當下臺灣“悶經濟”大環境中,年輕人對未來產生了焦慮與不確定感。

            “悶經濟”環境同樣影響了他們的工作觀、消費觀。有55.8%的“80后”“90后”認為“多賺一點錢”比“實現個人理想”更重要。當被問到“下班時遇上重要的私人活動與重要的工作任務,會如何處理”時,近八成受訪者選擇“加班處理工作”。約六成人在消費時會選擇“實用且價錢公道的”,僅7.4%的人“優先選擇品牌名氣大者”。

            關于“家庭觀”的調查結果最令人擔憂。有1/3的“90后”受訪者打算“不婚不生”,比“80后”多了近一成。即使結了婚也不想生小孩的比例更高達42%。《遠見》雜志擔憂,未來臺灣“少子化”可能朝“無子化”趨勢走,人口問題雪上加霜。有趣的是,雖然有42%的“90后”不想生小孩,但又有超過一半的人想養寵物,寵物商機持續發燒。

            在住宅議題上,臺灣“90后”秉承了華人熱衷“置業”的一貫風格,超過60%的人想買房或已經擁有自住房。

            如何才算成功的人生?“80后”“90后”認為,人生成功的前3大項是家庭幸福美滿(35.1%),身體健康(33.6%),實現自我價值(22.3%)。“賺很多錢”“具社會影響力”“取得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皆低于5%。

            從小接觸多元文化的“90后”,有自己的“學習典范”嗎?《遠見》提供臺灣不同領域公眾人物作為選項,并開放自答人選,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臺北市長柯文哲(26.3%)、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歌手蔡依林、高雄市長韓國瑜與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只有約3.4%,排名第8,落后于歌手周杰倫和臺灣直播“網紅”陳之漢。有趣的是,“沒有特別認同的典范”達17.5%,是整體第二高,代表年輕人“去主流、去樣板的趨勢”。

            《遠見》雜志認為,臺灣“90后”成長于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有能力為自我發聲,同時彼此的異質性很高,以各種“我”的風貌存在,誰也無法代表誰,堪稱“我世代”。(本報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01日   第 11 版)

            責編:劉素素、趙寬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