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8日,上海國際集團與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科控股”)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雙方將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通過資本與技術的聯動,推動關鍵科技成果轉化與投融資合作,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轉型。
聯手助力重大科技創新
根據協議,雙方將以“優勢互補、深度合作、持續發展”為原則,整合和利用各自的高端創新資源、優勢金融資本,開展多層面的對接工作,聯合推動關鍵核心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及投融資合作。
資料顯示,作為市場化母基金“航母”,上海國際集團旗下母基金有上海科創基金、國方母基金,并先后主導了金浦、國和、賽領等產業基金的發起和募集,管理規模近千億元。近期,上海國際集團又牽頭發起成立了千億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首期規模10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番戰略結盟國科控股,上海國際集團意在聚焦上海“三項新任務”——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設立科創板、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都需要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企業來支撐,這是建設上海科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雙方后續還將在股權基金業務合作、優秀科技項目落地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等方面深入合作,努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提升上海的創新策源能力,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國科控股是中國最強的“科技平臺”之一。國科控股官網顯示,國科控股代表中科院統一負責對院直接投資的全資、控股、參股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行使出資人權利,并承擔相應的保值增值責任。國科控股現有注冊資本51億元,持股企業50余家,并受托監管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大學持股科技企業800余家。
兩家平臺的“A股方陣”
作為上海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平臺,上海國際集團的“重心”是通過金融投融資服務不斷優化上海市的產業結構、提升企業活力和競爭力。資料顯示,上海國際集團先后投資了浦發銀行、上海農商銀行、上海信托、國泰君安、上海證券、華安證券、上投摩根、中國太保等金融領域公司,并投資了上港集團等上海市戰略性產業龍頭公司。
查閱2018年三季報數據,上海國際集團及下屬公司合計持有國泰君安32%股權、浦發銀行29.54%股權、中國太保約5.35%股權,以及上港集團約3.2%股權。
作為中國自然科學研究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一直以來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技術的研究,并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平臺推動產業化。據不完全統計,中科院控股、參股的A股上市公司約27家,其中的機器人、中科曙光、中科三環、福晶科技、東方中科、中科信息等大多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擁有各自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工藝。
例如,早在2000年登陸深市主板的中科三環,是中科院旗下中科實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平臺,目前給特拉斯提供釹鐵硼產品。又如國內服務器龍頭中科曙光,受益于服務器市場的不斷增長,近三年來保持高速增長,并與寒武紀等合作積極進軍人工智能領域。
在業內人士看來,更值得期待的是,在上海國際集團和國科控股的資本助力下,中科院依托自身深厚的科技創新底蘊,有望孵化出更多的高科技型優勢企業和產業。記者查閱《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了解到,中科院聚焦八大創新領域,提出了60項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突破、80項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的重點培育方向,其中不乏超導量子、類腦智能、量子通信等革命性技術。
國科控股官網顯示,其旗下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有中科儀、高精數控等,國盾量子已經提交了IPO備案輔導。
責任編輯:李昂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