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2035年中國實現教育現代化,關鍵看這招

            2019-02-28 20:08:02     來源:海外網

            20190228194726.jpg

            韓強在金臺沙龍現場 海外網 謝明/攝

            2月28日,在2019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了主題為“百年未有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2019年全國兩國前瞻”的金臺沙龍,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角度進行分析解讀。其中,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二級教授韓強重點就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釋放的信號進行主旨發言,回應民眾一直以來對教育問題的關切。他強調,人民滿意是教育的最高標準,需要把握好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以下為韓強主旨發言全文: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特別強調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滿意是教育的最高標準,與黨的教育方針是統一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當前迫切需要在促進教育公平與效率兩個突出問題上取得新進展。

            一、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是人民滿意的基礎和前提

            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經濟分配領域,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經歷了從“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和公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的演變過程,在教育問題上,我們同樣也要把公平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段時間,一位明星的博士學歷、博士后資格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質疑,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這件事觸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線,因此,保證教育公平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標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教育公平具有復雜性,因為在公平問題上從來都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如結果公平、程序公平、機會公平等等,雖然絕對意義上的公平難以實現,但是相對意義上的公平是具有共識的,在教育問題上,教育公平就是要保證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機會、程度、資源等方面的公平,否則人民滿意就談不上。當前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回應和解決好人民普遍關注的幾個重點問題:

            第一,守住義務教育公平這個底線。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普及性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性工程,這個公平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分區域、性別、民族、信仰、收入等,必須充分保證,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公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當然,義務教育要逐步向高中階段普及,提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終要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第二,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機會公平。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等,雖然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普及教育階段,但是畢竟還難以保證完全普及,還是要靠高考成績來劃分學校,像中國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47.8%,這意味著有一半多的考生不能進入高等院校讀書,但是具體到各個省市,情況又有所不同,有的高考入學率高,有的低,或者要進入同樣的學校讀書,有的地方成績就要更高才行,這當然是一種不公平,也會挫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這要成為我們辦好高等教育重點解決的問題。研究生教育雖然規模不斷擴大,但是仍屬于精英教育,由于資源有限,保證機會公平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問題上也要通過公開公正,切實保證每一個考生的權利公平。

            第三,盡可能公平配置教育資源。很多教育不公平現象是由于不能夠公平地配置教育資源造成的,如城市和鄉村、東部和中西部、城市不同區域之間等,現在城市學區房為什么要高,就是因為孩子可以劃片進入較好的幼兒園、中小學讀書,從而和同齡人相比可以贏在所謂“起跑線”上。雖然學校辦學條件、水平很難整齊劃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政策扶持和師資資金等資源優化配置,使差的變好,好的變強,從而盡可能滿足更多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要。

            二、提高教育效率是人民滿意的核心與關鍵

            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不是低層次的公平,而是高質量高效率的公平,因此必須把質量效益放在核心位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人民需要。

            我們在教育效率上的問題是投入與產出、數量與質量等難以匹配。比如,我們有1245所本科院校,但是真正進入世界百強的也不過清華、北大等幾所;我們普通本專科共有在校生2831.03萬人,在學博士生38.95萬人,在學碩士生234.17萬人,其規模在世界是首屈一指,但是我們的科研水平、科技貢獻率與龐大的教育基數相比還遠遠不夠,我們在許多領域缺少大家、大師還是一個普遍現象,這當然是人民對教育還不夠滿意的地方。為此,我們也要注意抓好三個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多層次、均等化的教育體系。中國人口多,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為此要針對受教育者的實際,建立多層次、均等化的教育體系,讓每一個人都能接受到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都擠普通高等教育的“獨木橋”。因此我們要公平對待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殘疾人教育,不要厚此薄彼,使各種教育都不斷提高質量和水平,辦出自己的特色,從而真正“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

            第二,調動教育參與各方的積極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要調動激發教育參與各方面的積極性,破除教育方面的各種束縛,真正解放教育生產力。當前教育界人士有一些抱怨,呼吁減少一些形式主義的考核評比,給教師和學生減負等等,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應該深入實際,認真調研,該減的一定要減下來,該放的權一定要放到底,真正發揮教與學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動員社會各界支持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第三,切實提高教育質量。當然提高教育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學、科研、管理等各個方面,但是嚴格教育質量標準是一個最基礎的工作,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不能搞嚴進寬出,不能“水課”充斥,也要避免“60分現象”,該淘汰的就一定要淘汰,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底線。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目標,形成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在社會立足,有核心競爭力,也能夠作出貢獻,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學生成長、家庭受益、人民滿意。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總體目標、戰略任務都進行了很好的規劃,對中國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育各方都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

            (韓強,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二級教授)

            人民日報海外網 欒雨石/整理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李鵬宇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