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海外網 謝明/攝)
2月28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第25期金臺沙龍,話題聚焦即將召開的2019年全國兩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結合當下的經濟形勢和未來工作重點,對未來金融和貨幣政策提出建議。他認為,未來要保證貨幣政策和金融環境的穩定,防控金融風險,推動金融開放,實現未來幾年宏觀經濟相對穩健的發展。
以下為主旨演講摘編:
第一,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
從2017年7月到2018年年底,中國的貨幣政策實際是適度偏緊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低于名義GDP的增長速度。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流動性,也就是廣義貨幣發行量(M2)的增長速度大體上要和名義GPD增速相一致。從2019年1月數據來看,貨幣信貸的資金增長比較快,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比較多,但是M2增速也只是從最低點8.0%上升到8.4%,依然低于名義GDP增速。另一個關鍵指標狹義貨幣發行量(M1)增速只有0.4%,可以說流動性依然偏緊。
未來可以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其他一些公開市場操作,還有一些定向的貨幣政策工具的綜合實施,來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使M2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一致。在流動性相對合理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幣的相對穩定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前提條件,包括貨幣信貸資金的投放、資本市場的投融資活動都會有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條件。
同時,這個過程中也要把控好降杠桿的力度和節奏。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以后,我們從降杠桿轉變為穩杠桿,把控好降杠桿的節奏和力度顯得格外重要。
第二,要搭理發展直接融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近期來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整,使得市場信心有所回復,加上短期資金流入,近期股市從2500點上漲到3000點。如果能夠在3000點上下穩定一段時間,能為我們加快推進科創板及相關注冊制的改革試點創造良好的機遇。這樣有助于激活資本市場的交易,讓投資者感受到信心,為企業的投融資,特別是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以及為中小企業融資等等提供金融支持。
第三,隨著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大型金融機構的戰略性轉型。
隨著加快推進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應對來自境外金融機構的競爭,因此我們的大型國有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銀行機構如何能夠改革創新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從大型金融機構自身來看,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同時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來提高效率,實現大型金融機構戰略轉型。通過我們內控機制的完善、產品服務的創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投融資活動。
第四,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目前中國制造業的開放已經接近尾聲,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將是未來的工作重點。要搞好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涉及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做好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這也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出現逆差,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2018年外貿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0.6%,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在擴大進口,另一方面是一些低端制造業在向海外轉移,這造成2018年外貿順差明顯收窄,未來經常賬戶依然有可能出現短期逆差。
其次,在國際環境出現劇烈波動的情況下,要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性,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管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資本賬戶的開放還是要一步一步地來,穩中求進。
再次,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戰略性的任務,也是一個中長期發展的任務。過去我們已經通過推出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推出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都有助于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大宗商品定價當中的話語權,未來在這一領域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同時我們可以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歷史契機,與周邊和相關國家在推進產業合作、投資貿易合作的過程當中,推進人民幣的進一步擴大使用,提升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提升人民幣的競爭力。
第五,要防控金融風險。
“穩金融”是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防控金融風險是“穩金融”的重中之重。當下來看,防控金融風險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股市異常波動的風險。要防止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防止市場震蕩的蔓延和傳染。要完善相關的交易制度和監管制度,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特別是科創板的推出還是要穩中求進,不要一哄而起。
其次是防范債務風險。前幾年降杠桿,特別是降低國企杠桿率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負債杠桿率形成了一個約束力。現在經濟政策出現調整,新一輪基建擴大投資、支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項目的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盲目上馬可能會增加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負債。
再次,銀行信貸資金的投放不能放松風險管控。通過發揮擴大基建投資,補齊基建投資短板,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銀行資金是“沖鋒”在前的。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放松風險的管控,不能因為行政干預或其他手段導致未來兩三年出現新一輪銀行壞賬上升,為金融穩定埋下隱患。
最后,在金融擴大開放過程當中的抵御外部沖擊的風險。2019年全球經濟環境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都在放緩、全球貿易和投資都在放緩,這說明需求不足仍是當下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策都在調整,貿易摩擦可能加劇,大國政策的不確定性、系統重要性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產生的負面溢出效應,對我們是有很大的潛在風險的。雖然中國經濟體量大、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比較強,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我們注意引導資金的走向,避免資金再度流向房地產等領域,形成資產泡沫;要防范金融科技發展、特別是金融創新所帶來的潛在風險,要在規范的前提下,推動金融科技穩定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徐洪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
人民日報海外網 聶舒翼/整理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聶舒翼、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