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所所長、教授羅建波在金臺沙龍現場(謝明/攝)
面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歷史性節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走向牽動世界目光。而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無疑將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外交發展的絕佳窗口。2月28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的金臺沙龍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所所長羅建波結合中國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變數,闡明了當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三大著力點和三大生長點。他認為,未來中國外交將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積極強調主動運籌,爭取更好維護自身利益,進一步經略好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以下為羅建波主旨發言全文:
近年來國際形勢變化顯著加快,中國外部環境面臨許多新挑戰和新變數。中國外交及時把脈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向和最新特點,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積極強調主動運籌,爭取更好維護自身利益,進一步經略好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與“不變”
當今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顯著增多,國際形勢正在發生許多新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三個“回歸”:一是保護主義回歸,二是強人政治回歸,三是大國競爭回歸。
但同時,就長期發展趨向而言,國際體系變遷趨向和國際格局演變大勢體現出四個“沒有變”:經濟全球化繼續向前推進的歷史進程沒有變,國際政治多極化態勢繼續發展的總體態勢沒有變,全球治理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基本方向沒有變,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繼續延展的時代潮流也沒有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和角色觀。
這意味著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要在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
總而言之,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既要突出“隨勢”、“順勢”和“用勢”,又要強調“謀勢”、“造勢”和“塑勢”,做到轉危為安、化危為機。
當前中國外交的三大著力點
堅定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是21世紀中國外交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重大承諾。與此同時,中國也旗幟鮮明地強調“底線思維”,堅定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自身正當權益。維護政治穩定,維護領海權益,反對臺獨勢力并維護祖國統一,是今后幾年需要重點推進的三大議題。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不開放、不發展,小開放、小發展,大開放、大發展,是改革開放的一條根本經驗。當前中國正在打造三大對外開放新平臺,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自貿區建設。中國相繼做出若干重大對外開放新承諾,比如,大幅放開市場準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持續改善國內投融資環境。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我們需要把世界的機遇轉化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實現中國復興與世界發展的攜手并進。
主動運籌新型大國關系。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自美國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中美關系顯著復雜。中美之間既存在權力競爭和觀念分歧的結構性矛盾,又有若干重大的現實問題和具體矛盾,而近年來美國對華戰略判斷也在發生重大轉變,更是顯著推升了中美關系中的競爭性乃至沖突性一面。同時也要看到,中美之間既有競爭和分歧,也有對話與合作的廣泛空間。中國在繼續加強國家實力建設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深化對外開放來展現自身善意,通過中美戰略對話和人文交流以實現增信釋疑。同時,繼續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有效維護大國關系的相對平衡,推動國際體系向更為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當前中國外交的三大生長點
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以來,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實踐,一大批重大合作項目落地,在全球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強勁勢頭。2019年將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各方將在戰略對接、機制共建、項目合作等方面繼續深化合作。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注重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通過具體的合作成效來展現“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的本質,通過主動講好“中國故事”來緩解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泛政治化”認識;二是要更好實現積極進取與戰略審慎的相對平衡,在充分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穩步、審慎、有序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塑造。當前國際競爭涉及三個核心方面:權力競爭、規則競爭、觀念競爭。國際規則競爭成為大國軟實力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國際規則塑造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在未來國際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特別要看到,國際經貿合作的重點不只是貿易、投資和技術交流,也高度重視對規則、規范和制度的建設,這是未來國際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看似反對多邊主義,但其實也在積極推動世界貿易規則改變,包括修改世貿組織規則進而規范中國的貿易行為。對世界經濟的規則之爭,中國要有充分的思想和戰略準備。一是攜手發展中國家完善既有國際體制“存量”,推動世界銀行、IMF等重大國際機制的改革,推動G20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變,注重提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大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二是做好國際體制機制的“增量”,繼續深化金磚國家組織、上合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合作論壇等多邊機制,繼續完善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投融資平臺。
深入推進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世界大國奉獻給世界的,不只是商品、技術和資本,還有更為深層次的思想、觀念、制度,以及倫理和道德精神。中國積極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共享,是當前中國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的重要方面。在本質上,中國道路其實是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一種艱辛探索,獨立自主、發展主義、有為政府、社會共識是其顯著特點。中國積極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治國理政經驗交流,通過真實全面地講述“中國故事”進而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通過助推發展中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自身在國際發展領域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已經成為南南合作的重要方面,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大有可為的新生長點。
(羅建波,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所所長、教授)
人民日報海外網 戴尚昀/整理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戴尚昀、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