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貴州納雍:高山有機茶讓“窮窩窩”變“金窩窩”

            2019-02-28 13:28: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曾經的荒山變成了綠色的茶山。 石小杰 攝 曾經的荒山變成了綠色的茶山。 石小杰 攝

              中新網貴州納雍2月28日電 題:貴州納雍:高山有機茶讓“窮窩窩”變“金窩窩”

              作者 石小杰 瞿宏倫

              初春二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霧翠茗香循環農業示范區的茶山上,村民王宗明正在給茶樹施肥,一壟一壟的茶樹生機勃勃,很多茶樹上已冒出嫩芽。“原來這一片都是荒山,現在都披上‘綠裝’變‘金山’了。”王宗明說。

              讓這片荒山披上“綠裝”的正是骔嶺鎮坪箐村的村民譚正義,今年49歲的他,曾辦過煤礦,解決當地60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是當地“煤老板”之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9年,望著家鄉的荒山,譚正義決定投入資金建立生態有機茶種植基地,帶領當地村民“靠山吃山”。

              納雍縣產茶歷史悠久,具有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的山區氣候條件,而且雨熱同季,常年云霧繚繞,非常適合茶葉的種植,是“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貴州省十大古茶樹之鄉”。

              “茶葉種植最佳海拔是800米左右,我們這里的海拔普遍在2000米以上,很多人都說這里不可能種成茶樹。”譚正義說,因為海拔高,荒山多,自然條件差,當地是周圍有名的“窮窩窩”,只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才能向大山要“金”。

              說干就干,譚正義將附近的荒山流轉過來,用挖掘機墾出了等高線一般的層層梯土,加上從周圍幾個村寨流轉的承包地,茶葉基地建起來了。

              除雜草、辟荒山、挖溝渠、開新路、種茶苗......。在質疑聲中,譚正義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一點點突破高山茶的“生死極限”。

              5年的艱難探索,譚正義采用在1800米海拔的地方用營養坨育苗,2年后再移栽到山上的方法,種出了6000多畝的茶園。

              “以前從沒想過能在‘家門口’掙錢。”坪箐村村民王德學說,自己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直到3年前回家探親,被譚正義“招攬”到公司上班,現在每個月能有4000多元人民幣的收入。

              “這幾年公司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增加了茶園種植面積,還建立了茶葉加工廠、生態糯谷豬養殖場、飼料加工廠、沼氣池。”譚正義表示,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豬—沼(電)—茶(果蔬)—草”循環農業產業鏈,帶動周邊村寨200多名群眾常年就業,下一步將通過發展“農旅結合”等新模式,不斷為老百姓創收增收出新招。

              十年寒暑,坪箐村從“窮窩窩”變成了“金窩窩”,一大批村民脫貧摘帽過上了好日子,譚正義也從當地小有名氣的“煤老板”變成了“茶老板”。

              貴州是中國的產茶大省,像譚正義這樣通過茶產業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的故事還有很多,“以茶興農”讓越來越多村民走上致富路。目前,貴州茶產業從業人員400萬人,茶產業帶動45.2萬貧困人口就業,助力13.7萬人成功脫貧。

            責任編輯:李昂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