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2月27日電 日前,福建省國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新建成的總部大樓國資大廈召開公司2019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會議。會上,福建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人資公司”)作為企業代表作工作報告,報告總結了省人資公司2018年工作成效,并提出了該公司2019年工作重點。
報告指出,2018年省人資公司各級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狠抓各項黨建工作的落實,在省國資公司的正確領導下,領導班子及全體員工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實現經濟與榮譽雙豐收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福建省人資公司完成營業收入57.80億,實現利潤總額1515萬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112萬元,資產總額達到5.10億元,用工總量達到146473人,超額完成年度工作目標。
公司還被人社部評為“全國人力資源誠信服務示范機構”,榮獲福建省人力資源勞務派遣行業協會頒發的“領軍企業獎”,被鼓樓區委、區政府授予“2017年度功勛企業”,公司黨組織榮獲省國資系統“六好”黨建模范示范點、省屬企業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多方位探索利潤增長點
為做強做大做優企業,省人資公司不斷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加主營收入來源,積極走訪各地潛在目標客戶,分別在三明、連江縣設立分、子公司,防止業務流失。
全力推行公司信息管理系統化建設,為公司實現內部管理系統化、高效化和發展“互聯網+人力資源”增值業務夯實基礎。在用好傳統人才輸送渠道的基礎上,公司還專門成立微信信息管理團隊,增加手機端招聘平臺,并結合電子商務功能,研發新的微信運營模式,逐步完善招聘體系和擴充人才庫。同時,積極拓展招聘外包業務。
隨著全面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的開展,2018年7月,公司與恒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合資成立福州毅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進軍物業管理領域。加快推進家政服務業務發展,與君福薈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共同成立福州市星悅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開展入戶式母嬰護理經營模式和建立居家母嬰護理標準體系。開展資源專項法律咨詢服務,拓展公司業務類型。
加強內部管理和建設
2018年8月,福建省人資公司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完善了公司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質量。有序開展勞動法務、信息系統、黨建廉政等各種內部教育培訓,梳理業務管理各項流程,為規避風險、高效運營提供有效保障。
同時,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公司領導和子公司法人代表參加國資系統安全培訓班,設立推進依法治企工作小組,健全完善法律工作。
為規范財務、業務及行政等方面管理工作,合理節省行政開支,相關部門建立了部管理風險防范體系和危機處理機制,從而保障公司經營安全。通過再學習,提升員工業務管理能力,避免業務工作疏漏可能帶來的風險。
加強黨建促進企業發展
2018年7月,人資公司順利成立黨委,接收省國資人才服務中心黨組織成建制轉移,調整分公司黨員成立聯合黨支部,完善各基層黨組織架構,積極吸納優秀員工和業務骨干入黨。此外,公司還加強對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領導,順利成立團支部,完成工會換屆選舉工作,逐步完善群團組織結構。
公司成立以來,黨委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上級黨組織關于意識形態工作安排部署,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公司黨委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真正讓意識形態工作起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匯集力量的強有力作用。組織黨員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活動以及“新思想、新擔當、新作為”等多場專題學習,并組織黨員到政和縣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不斷強化黨員的黨性修養。
結合公司業務特點,在做好本部黨員管理的同時,黨委部門還注重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成立省國資人才服務中心流動黨員黨總支,將人資公司與國資人才中心流動黨員共同納入黨總支管理,進一步加強流動黨員的管理工作。與此同時,不斷探索管理模式和學習方式,印制《流動黨員服務手冊》,利用微信訂閱號、黨員QQ群等形式,適時發布最新的學習精神,通過留言互動,加強溝通交流,補齊流動黨員集中學習的短板。
在按照上級部門部署開展工作的基礎上,福建省人資公司各級部部門也強化作風建設,抓好黨員干部廉政教育,組織學習典型案例,強化黨員自我約束。切實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修訂完善《費用報銷管理規定》《業務接待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嚴格公務接待和車輛管理。嚴格落實“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和黨委會議事工作程序,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設立監察審計部,專職負責紀檢監察和審計的日常工作,重點對分、子公司車輛管理、會務、招待、差旅報銷等開支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反饋問題并下發整改通知,確保督查工作取得實效。
未來,福建省人資公司將繼續堅持“存量變革”和“增量崛起”并舉,本著“開源節流”的原則,積極探索提質增效有效辦法,充分發揮大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綜合服務功能,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奮進。(陳曉青)
責編:紀愛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