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研發制造企業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目前,該公司已擁有14種在研藥物。就在三天前,蘇州工業園區另外一家生物醫藥企業信達生物宣布,該公司與美國禮來公司共同研發的抗癌新藥“達伯舒”上市。如今,昔日被稱為外資高地的蘇州,正在把開放優勢轉化成創新優勢,引領高質量發展。據統計,2018年,蘇州市進出口總額達到3541.1億美元,增長12%,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52.8%。
蘇州的開放伴隨著外資的進入,開放的深化又帶動蘇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外企投資已從過去代工廠模式轉向研發中心和總部建設。
蘇州松下半導體日前宣布設立車載攝像頭研發中心,從事圖像處理技術、車載攝像頭模塊和聲吶技術研發。從1994年就進入蘇州的這家日本松下子公司,目前已成為集研發、生產、設計、銷售于一體的區域總部。“蘇州要利用開放優勢,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介紹,目前,在蘇州的外企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投入均占到全市的50%以上;153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400多個,外企地區總部超過300家;1500多家大中型外企研發機構成為蘇州創新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開發區是蘇州對外開放的主要載體。蘇州市長李亞平說,蘇州一直發揮開發區對外開放主陣地作用,加快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新舊動能轉化,推動開放式創新。
2月22日,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日本最大的銀行瑞穗銀行合作簽約,出臺蘇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創新產業園戰略規劃。根據規劃,該產業園將利用瑞穗銀行在全球的創新資源推動蘇州新興產業發展。據介紹,蘇州累計擁有14個國家級開發區、8家海關特殊監管區,成為全國開放載體最多、功能最優、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蘇州各板塊對外開放各具特色,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取得明顯成效,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連續兩年位列全國第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已經成為大陸地區臺資集聚發展高地;蘇州高新區在“一帶一路”通道和特色口岸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邁出堅實步伐;常熟市緊抓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機遇,先行先試,成效顯著。張家港市、太倉市、吳江區、吳中區、相城區、姑蘇區等地在“走出去”、特色產業引進、開放平臺建設等方面都實現了新的突破。
依靠開放型經濟帶動,蘇州本土企業的創新活力也被激發出來。寶時得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從外貿起家,到給國際公司代工貼牌,如今發展為一家擁有自主品牌、進行自主研發的世界電動工具行業的知名企業。其自主研發的一款智能機器人割草機,雖然售價高過歐洲大公司同類產品,但依然受到歐洲用戶熱捧。公司總裁高振東說,正是學習借鑒國際大公司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發展之路,才鍛造了公司創新引領的發展路徑。目前,寶時得每年平均開發100多個新產品,擁有超過5500件國內外專利,其中創新發明專利達50%以上,專利總量位居江蘇制造業專利之首。(王偉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8日 17 版)
(原標題:蘇州 在開放中集聚創新優勢(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責編:張嘉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