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A股500點大反彈生發賺錢效應 數據揭秘各方資金動向

            2019-02-28 07:44:04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王炯業 ○編輯 吳曉婧

              經歷了近期的大幅上漲,A股市場情緒不斷升溫。若從最低點算起,年初以來A股至今反彈已有約500點,這與2018年的弱市形成了強烈對比。市場更關心的是,外資、公募、私募等一大批專業投資者面對突然反轉的行情,會有怎樣的心態和行為,后市又會如何操作?

              外資:更有意愿配置A股?

              2019年1月4日,上證綜指探低觸及2440.91點,這一點位創出過去一年以來新低。2月27日,該指數報收2953.82點,兩者相差約500點。不過,就在市場情緒亢奮之際,北向資金2月25日在多日凈流入后首現凈流出,引發市場關于外資撤退的討論。

              中信證券最新發布的一份研報通過大量數據,試圖追蹤各類機構近幾個月的操作,并以此預判其下一步的行為。該研報首先分析的是外資心態。

              回顧歷史,2014年以來,北向資金大幅撤離A股的情形僅出現過3輪:2015年7月外資大幅撤離前12個月上證綜指累計漲幅超140%;2018年1月A股金融地產等行業也有短期泡沫化特征,此后外資大幅撤離;2018年10月全球市場風險資金都在撤離新興市場,外資也加大力度撤離A股。

              中信證券認為,從這一角度來觀察,外資階段性大幅流出只出現在泡沫化或是全球共振的市場環境下,并沒有出現過短期博弈一輪快速反彈就大幅減倉的情況。

              綜上,在本輪反彈行情中,外資已開始大幅撤離的論點站不住腳。事實上,即使市場經歷了一波上漲行情,從A股估值和國內資本市場的變化來看,外資應該更有意愿增配A股,而非賣出。

              一位知名外資策略分析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預計年內A股還有1000點的提升空間。“外圍不利因素正逐步緩和,加之外資在A股全球市場中的配置比重與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并不匹配,這將促使不論是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的外資,都會持續流入A股市場。”

              公募:不會貿然減倉?

              對于公募基金而言,中信證券表示,其剛于2018年年底完成大幅減倉,錯失了1月份行情,當前正處于隨指數上漲而被動加倉階段,因此貿然減倉的可能性很低。

              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在2018年前三季度就已開始關注商譽減值和股權質押等風險,但直到年底才開始大幅減倉,當年第四季度,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基金倉位分別下降3.63個百分點、9.16個百分點、10.33個百分點。

              到了2019年1月份,跑贏上證指數的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基金占比分別為45.2%、43.5%、26.4%,可見2018年底減倉最多的靈活配置性基金表現最差。到了2月,這三類基金快速加倉跟上大勢,分別有71.1%、62.4%、34.7%的產品跑贏上證指數。但對于靈活配置型基金而言,仍然有大部分產品沒有跑贏指數,顯然它們的倉位還不夠高。

              整體來看,截至2月22日,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基金年內相對上證綜指的超額收益平均只有1.72%、1.04%、-3.40%,相對創業板指的超額收益平均只有-2.29%、-2.97%、-7.41%。

              基于此,中信證券認為,大部分基金將持有甚至加倉等待行情輪動,應該不會貿然減倉。除非是一些養殖、5G等博弈性品種占比非常高的基金,在短期漲幅可觀的情況下或有降低倉位的考慮。

              事實上,從國金證券的公募倉位測算來看,截至2月25日,股票型基金相對于去年四季度倉位提升了3.75%,混合型基金相對于去年四季度倉位更是大幅提升了8.02%。

              一位公募基金經理也告訴記者,對機構而言,有時候寧可倉位較重,做一些動態平衡,也不會貿然將倉位大幅降低,除非遇上了泡沫化行情。

              私募:還未到獲利兌現時?

              私募基金情況也與公募基金類似。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調查數據,在2018年年底大幅降低倉位后,2019年1月股票策略型基金平均倉位達到60.9%,環比上升3.9個百分點,其中只有72%基金倉位在五成及以上,環比上升10.4個百分點。此外,1 月末大約有22.5%的基金處于滿倉狀態,與2018年年底基本持平。

              基于此,中信證券認為,對于大部分股票策略型的私募基金而言,2月份大概率仍處于被動加倉狀態。

              此外,中信證券還強調,對于數量較大的散戶來說,從歷史經驗來看,這一投資群體通常在熊市末尾反彈的1至2個季度后才會出現明顯的贖回行為,而不會在拐點初現時立即進行贖回,更不會在深度浮虧后一反彈就立刻退出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是上一輪散戶集中涌入市場的時點,而從2018年1月份高點到年底,上證綜指和創業板指數累計跌幅都在30%左右,這兩大股指2019年至今的漲幅也就在20%左右,以此判斷,多數投資者的成本依然高于盈虧平衡線。在此情況下,個人投資者短期內減倉意愿較低,反而可能在持續反彈的環境下加倉。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曹婕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