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資管市場群雄逐鹿 公募突圍需仰仗主動管理能力

            2019-02-28 07:25:09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金蘋蘋 ○編輯 吳曉婧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百萬億元級別的資管市場中,公募信托的出現或令此前各大機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監管層正在制定政策,擬推出公募信托產品。自此,在資管領域,除了公募基金外,銀行、保險、券商和信托等機構均可進入公募“賽道”。對此,有公募基金人士認為,雖然部分業務和產品或將受到擠壓,但公募基金的主動管理能力是其在市場生存的根本所在,未來基金公司要在競爭中突圍,必須揚長避短,發揮自身主動管理的優勢。

              公募“賽道”選手眾多

              對于公募基金而言,在資管行業進入統一監管時代后,與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同臺競技成為其必須面對的現實。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監管層正在制定政策,擬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發行1萬元起投的公募信托產品。不過,公募信托并非普惠政策,剛開始可能只有少數幾家信托公司能夠獲得此項業務資格。

              事實上,在大資管行業里,目前擁有公募業務資格的金融子行業已包括銀行、保險和券商。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為例,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在前期已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并且不設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這意味著,公募基金行業迎來了一位體量巨大的競爭對手。

              對于公募信托產品的認購起點與銀行理財投資門檻一致的說法,有信托業內人士表示:“這對于信托業務將是極大的利好。但未來公募產品間如何競爭,關鍵看監管層對相關產品的投資范圍、流動性、凈值化管理和凈資本消耗等細則制定。”上述人士表示,預計信托公募的資質監管將實行審批制,但目前尚未明確信托公募牌照的遴選標準,一切有待監管細則出臺。

              主動管理能力筑起公募“護城河”

              面對公募“賽道”日漸擁擠,公募基金的憂慮也隨之增長。“觀察銀行理財和信托以往的投資模式可見,這兩類機構在固收類領域深耕多年,尤其在債券與非標等領域的投資占有較大的優勢。預計未來在固收領域,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信托可能發力,公募基金中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的發展或受到壓制。”某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對記者表示。

              然而,憂慮之余,也有公募基金人士坦言公募并非“一無是處”,仍對行業的相關業務抱有信心。

              一位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認為,銀行和信托的優勢在于固收領域,但公募基金的傳統強項是主動管理,公募以后的發展需要回歸本源業務,聚焦主動管理能力的打造,在大資管市場中與銀行和信托不僅只有競爭關系,或許還有合作可能。

              某位從公募行業跳槽至信托業的人士則直言:“公募基金行業已經很成熟了,在包括投研、銷售等領域都有了一套成熟的打法,但信托目前若需要打造公募產品,在人員配備、系統和流程等方面都很欠缺。”該人士更是強調,目前很多信托公司都還是公募基金的股東,因此未來兩者如何錯位競爭,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總經理劉亦千看來,公募的專業能力可以算是一道護城河。目前,公募已形成特有的文化和體系,尤其在專業化的投研機制和投研人員的培養機制上更是如此。這也將是公募基金在資產管理這個競技場上長期獲勝的撒手锏。

              劉亦千認為,公募基金業其實一直面臨調整,只是現在面臨的挑戰更大。但公募的優勢在于專業能力,未來如何發揚優勢、彌補不足,是公募基金面臨的課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陶然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