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給了熱愛古詩詞的人展示自己的平臺,也給了人們“詩和遠方”。元宵佳節,名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故宮元宵節燈會點燃了“我們的節日”的情懷,回歸傳統習俗、品味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今天許多人過節時的首選,也漸成為一種時尚。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成就事業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寶貴遺產。追求和諧,崇尚和美。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和諧問題很早就受到眾多先哲的關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義。
由于對傳統文化的忽視,我們不能總是功利地問:“傳統文化到底能帶來什么”,而是應該反思“丟了傳統文化,我們還剩下什么”。
通過這些年對傳統文化的潛心研究,我發現傳統文化遵循著這樣一種邏輯結構:從宇宙天地,到自然規律,到人類活動,再從人類活動到自然規律,到宇宙天地的作用轉化。古圣先賢們以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類自然關系為基礎,確立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形成了一系列相對統一的宇宙觀、世界觀、社會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是這種把人當作自然萬物之一,從自然規律出發,從人心、家庭出發的教育,發揮了攝心治世的真實效果,從而維持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社會穩定和發展。
我們當代文化教育的特點,遵循的卻是從人類生活到社會政治,從社會政治到經濟目標,再從經濟目標到社會政治,最后到人類生活的邏輯結構。其中所缺失的、正是古圣先賢所重視的——人與自然規律的基本關系,人與人的自然關系,人性教育的基本內容。這是一個關于世界觀和發展觀的重大問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人去征服自然、創造自然,而是人去順應自然、發展自然。人尊重自然,自然就會保護人。發展自然、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治,反過來都是為了保護自然,保護了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從自然規律出發,而是把人當成經濟動物、政治動物,試圖去征服自然、戰勝自然,這就是我們當代的文化育人總是事倍功半的根源。為什么當代部分中國人對天地沒有敬畏心,對國家沒有尊重,對上級可以蔑視,對父母可以不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擺不正自己在天地自然規律間的位置,心無所知,自然無懼。所以,這些人“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手里沒錢花”,錢和權本來是為人服務的工具,現在人卻反過來成了錢和權的奴隸。
中國傳統文化有儒、釋、道,儒家關注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也就是說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基礎在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因此在人際關系方面提出了上下和合、尊卑和合,在社會、國家的關系方面提出了和而不同、萬邦協和;道家關注的是人與天、人與地、人與萬物的關系,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和合;佛家直指人心,關注的是人的心靈,提出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心和合。
以佛為心,以道為骨,以儒為表,這三種文化在中國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發展到今天,還可以延伸為以和為心,以德為骨,以法為表,這契合了中國人對“和”的向往。人心和合,則百姓向善;上下和合,則社會和諧;社會和諧,則沒有戰爭;沒有戰爭,才能天人和合;天人和合,才會風調雨順;風調雨順,則五谷豐登;五谷豐登,定會人心和合。(文/馬憲泉 圖/陳文武)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