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管理“屏幕時間”是必修課

            2019-02-27 14:34:42     來源:海外網

            隨著智能電子設備不斷普及,兒童首次接觸手機、平板電腦以及電視等“屏幕”的年齡逐漸降低,對孩子的“屏幕時間”進行限制的呼聲也隨之升高。

            無節制“屏幕時間”帶來的生理影響和心理影響,在不少國家都成為問題。比如,英國電信局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一些孩子認為出門交友“太費力氣”,不如在家看視頻。毫無疑問,如果任憑沉溺于“屏幕時間”的慣性最終使孩子們不僅視力受損,還降低了交流欲望,就有可能催生心理健康風險,進而衍生出人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社會問題。

            一些國家出臺的相關建議,折射了人們對“屏幕時間”的戒備。美國兒科學會2016年即建議,1歲半以下的孩子應杜絕“屏幕時間”,兩歲至5歲的孩子應限制在每天1小時內。加拿大曾出臺類似指南,建議將兒童的“屏幕時間”限制在兩小時以內。不久前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發布了首份針對青少年“屏幕時間”的指導意見,強調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應對孩子的“屏幕時間”有所規劃,家長也應掌控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和方式等,旨在保護孩子身心健康。

            學校管控“屏幕時間”,在一些國家頗受關注甚至引發了爭論。法國去年9月禁止15歲以下的孩子在學校和幼兒園期間使用手機后,不少英國等國教育界人士呼吁盡快學習法國,為手機進入學校設置“禁令”。但對此持保留態度的人認為,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讓孩子脫離電子設備不現實,有因噎廢食之嫌;還有家長擔心學校的“手機禁令”會讓孩子想盡辦法偷偷使用手機,使問題更加隱蔽化。

            更深一步看,青少年在家或是在學校沉迷“屏幕時間”,往往核心問題未必在于是否允許他們使用手機。來自家庭的關懷不足,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都可能成為青少年在網絡和游戲中尋求認同感的原因。因此,能否在“屏幕時間”之外為孩子建立一片充滿樂趣和知識的天地,比起簡單地向手機說“不”更加考驗成年人。

            辯證看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屏幕時間”管控,其實得不出非黑即白的簡單結論。科技產品是輔助人們生活的手段,如何揚長避短,才是人們更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有評論指出,現代人手機不離手,成年人每天“鉆”進手機不能自拔,還如何要求孩子遠離屏幕?顯然,正確管理“屏幕時間”,日益成為每個現代人的必修課。(強薇)

            (《 人民日報 》2019年02月27日 16版)

            責編:張嘉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