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秉承“扎根于進步的中國,致力于創新性研究,培養既具國際視野、又深諳中國國情的學術專才、商業精英和社會領導者”的光榮使命,借助商學院校內外資源的優勢,構筑了“聚勁杯”創業大賽平臺。日前,2019“聚勁杯”創業大賽已正式啟動,本次賽事側重于提供創新創業教育,為創業者搭建金字塔型培育體系,營造商學院創新創業氛圍,打造創新教育生態系統。
2月23至24日,“聚勁杯”創業大賽創業講堂火熱開講。來自創新創業領域的七位學者與投資人共同搭建兩天的課程模塊,幫助創業者深入了解全球創新創業的最新動態與邏輯規律,洞見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中蘊含的商機。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復旦青年創業中心主任孫金云以“回蕩的創業鐘擺”為題,從當下創新創業面臨的現狀分析出發,為創業者提供應對挑戰的基本思路。孫金云副教授認為,從宏觀經濟到縱觀、微觀現狀來看,經濟無疑正在面臨“寒冬”。但如果能夠理清思路、認清現實、找到方法、果斷決策,有先見的創業者能夠在冬天之中找到春天的步伐。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逆勢上流?孫金云副教授通過詳實的調研和數據分析提供了三個方向:找對行業、選擇市場、技術創新。第一,選擇抗經濟周期波動的行業中更加具有投資潛力和增長前景的子行業;第二,找市場,并不是所有的市場都受經濟寒潮影響,例如三四五線城市就蘊含著而有潛力的市場,需要根據人群細分特征進行策略調整,小城青年中埋藏著不少商機;第三,在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之間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發展方式,從市場驅動到技術驅動,關注技術前沿。
欣元智投創始合伙人夏旸圍繞“到底什么是‘商業模式’”這一問題,層層深入地說明了商業模式的概念內涵。他指出,將所有問題歸結于商業模式過度拓寬了概念的范疇,背離了問題的實質。創新創業首先要洞察技術的發展趨勢,把握潛在的未來需求,創造性地構建滿足上述需求的手段和價值,把滿足特定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做成一項業務,到這一階段才能體現商業模式。
夏旸認為,企業是以盈利性為目標、通過業務實現某種價值的組織。業務是企業為了實現價值目標而選擇的商業活動。商業模式是用來設計與構建業務主體的業務運營系統的工具,也是一個從商業機理上解釋、闡明某個特定業務運營系統的商業邏輯、盈利能力。同時,“商業模式”作為一個概念,又用于指稱基于某種特定的商業邏輯而構建的業務運營系統。商業模式是業務屬性,而不是企業屬性。
復旦管院企業管理系唐躍軍副教授詳細地介紹了創業企業中的控制權競爭,為創業企業股權架構設計與合伙人分配股權提供思路。唐躍軍副教授指出,控制權的爭奪是企業從開始到消亡都始終存在的問題,而唯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可以對抗和修養人性,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業賴以生存并獲得持續成功的最為重要的內部制度和機制保障。
公司治理旨在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合理競爭、實現重要利益相關者的激勵相容與合理制衡,降低委托代理問題的影響,有效凝結關鍵利益相關者的戰略性資源與能力,幫助企業獲得內生增長動力并逐步形成內生增長能力。創業企業治理最為核心的是股權治理機制,唐教授著重分析了股權控制的各種方式當中的關鍵要點,建議創業企業充分考慮人力資本的動態性,逐步建立基于人力資本的共有、共享、共治,收益權、控制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立的社會化企業治理模式。
中引創投主管合伙人王雷精準地指出并分析了創業過程中的三大死穴,為同學們規避風險提供指引:第一個“死穴”是需求與商業模式。創業需要聚焦客戶,了解市場需求,并不斷驗證商業模式。第二個“死穴”是人。王雷將創始人團隊的矛盾根源概括為3R-V規則:關系(Relationship)、職責(Roles/Responsibilities)、回報(Rewards)與價值觀(Value),組建創業團隊時要思考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3R-V框架并非一成不變,且沒有完美之說,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第三個“死穴”是現金流。資金的兩大來源是銷售與融資。在運營當中要注意幾個陷阱:虧本生意規模化,把預付款當真收入,未認真計算單位經濟效益,過度依賴投資人的注資等。因此在融資的時候,創業者要考慮什么時候拿錢,拿多少錢,從哪拿錢,從什么人那里拿錢。
春山資本董事合伙人唐海松以目前在AI、網絡、航天航空、生物等領域的前沿技術為例,對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展望。他認為科技本身無好壞之分,未來的科技將會主宰我們整個未來的生活。
未來難以預測,創新就是要做反常規的事情。中國的創新面臨著諸多挑戰,貿易戰、去工業化、城鎮化等因素影響著創業環境。僅僅考慮投資回報率的創新創業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創業者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創新創業真正推動未來的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
復旦管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盧向華教授則圍繞“技術驅動的創新邏輯”,在剖析技術進化與創生過程的基礎上,討論,企業、組織如何驅動技術的指數發展。盧向華教授指出技術的進化和創生都是建立在技術元素的交叉組合基礎之上的,隨著技術元素數量的增長以及不斷模塊化,必然會使得技術的發展呈現出指數化增長趨勢,并導致技術的加速回報定律。而技術發展的這一特性也會造成在同一技術范式內,競爭持續加速并且價格不斷降低,通過技術與商業元素的組合創新是企業持續生存的唯一路徑。
她強調,創新本身就是一種聯系性思維,所有的創新都來自組合。這樣的技術發展過程必然會導致但組合創新需要若干前提條件,包括組織環境的相鄰性、流通性和物種的多樣性等。
最后,復旦管院管理科學系王安宇副教授帶來一場主題為“商業模式創新”的演講。他首先指出,商業模式就是賺錢的邏輯。根據《商業模式新生代》一書,這一邏輯由九個要素組成,從中可總結出商業模式創新的三個方向:價值創造、支撐體系與價值實現。
圍繞這三個方向,結合豐富的案例,王安宇副教授提供了六個常見的商業模式創新思路:基于情景化的價值創新;基于參與的新型客戶關系打造;基于相關性的新業務的衍生;圍繞賦能的生態系統的打造;以交叉補貼為核心的收入來源的探索;計價方式的創新。
“創新改變未來,創業成就夢想”,為期兩天干貨滿滿的創業課堂為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同學提供了一場豐盛的知識盛宴。教授們從理論層面為大家剖析了創業方向、勾勒出公司治理的基本思路;業界大咖則從實踐出發呈現了一系列精彩案例,分享了商業模式的構建之道以及創新發展的關鍵要點,為大家帶來深層次的啟發。多維度的思想干貨和實戰指引必將助力本次創業大賽,激發創業新生代的不竭靈感。(段玉娜)
(文中圖片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提供)
責編:張嘉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