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的聚才效應和育人之道

            2019-02-27 09:59:33     來源:海外網

            西北工業大學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6月20日,是學校首批建設的人才特區。近五年來,研究中心由最初的“光桿司令”一人,發展成如今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等20人組成的研究梯隊,學生97人;擁有1000m2的高規格實驗室和360 m2辦公區;主要圍繞納米材料設計、合成及其在新能源領域中的基礎與應用開展前沿研究,涵蓋先進二維材料、能量存儲與轉換、納米醫藥與生物傳感、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原位表征與理論計算五大方向。

            4E755B85508CF1697911C9A5286_4344178B_17455.jpg

            聚才效應明顯

            這是研究中心的王洪強老師最深刻的感受。
              他是2015年加入研究中心。“引進人才,要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不是我強所以你來,而是我能為你做什么。”王洪強說,“人才能否來,有時是由很多細節決定的。要從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對此,研究中心的文丹老師也有體會。回國前,她也曾去其他高校了解情況,而西工大材料學院特別重視,給予她很大支持和鼓勵。“在我沒回國時,魏秉慶等老師主動聯系我,從科研方向、能為我提供什么平臺,到生活方面都考慮的很周到。這讓我下定了來研究中心的決心。”
              說到對研究中心的感受,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三點:魏秉慶老師高深的學術造詣、突出的人格魅力,研究中心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和良好的運行機制。
              研究中心著力激發學者在科研及原始創新方面的積極性,使大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中心對我們的學術方向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限制,鼓勵我們在各自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做研究。這也是對我們的支持和尊重。”王洪強說。
              李禎老師剛來時,對很多情況都不了解,其他老師們給了很多建議和幫助。他說:“我們是一支很年輕的團隊,朝氣蓬勃,氛圍很融洽,也促進了很多研究的交叉融合。”
              尚利老師介紹,研究中心的老師除了教學科研外,每人承擔一份公共事務性工作,如基金申請、研究生教學、國際交流、學生思政等等。中心還安排了兩位專職人員負責日常辦公事務和財務。大家對中心的建設參與度很高,都為中心貢獻力量,也互相支持和配合。讓專業人的人做專業的事,人人都是主人翁。
              成立至今,研究中心以每年1位國字號人才的速度引進著高水平人才。“引人就像滾雪球。良好的氛圍讓大家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自然愿意向周圍的人推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盟。”王洪強說。
              育人更需功在日常

            701DD8739E5746469B517F7C7F4_B81052A2_1447B.jpg

            研究中心為青年教師在科研平臺、項目基金、學生隊伍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給予支持。青年教師們也是個頂個的勤勉努力,在各自研究領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成績。
              文丹是一個臉上常帶著陽光笑容的年輕姑娘,誰也想象不出,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她,從水電裝修、刷墻鋪地、設備采購開始,一手打造了自己的實驗室。她養成的習慣是到哪都背著電腦,一有空隙時間就趕緊處理工作。去年的春節,她都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現在想想,那時的困難都沒什么了。”文丹微笑著說,“現在實驗室建好了,研究小組也基本建立了,一切在逐步走入正軌。我們正在與其他學院合作,爭取在芯片、生物能源設備、航空宇航等方面把我們的理論研究成果向應用推進。”
              提到自己研究的多功能發光納米材料的開發和應用以及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方向,尚利神采飛揚。而更讓他侃侃而談的,是對學生的培養。研究中心致力培養具有系統科學訓練和原始創新思維的杰出學生。“學生就是我們的品牌。”尚利說,“我們每個月開展一次學生前沿論壇,由學生組織、主持、做報告,由老師點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水平。”

            805AC05796EA2313C19B580B307_67E66273_6ACDA0_副本.jpg

            科學家要走出實驗室,讓研發能真正改變社會、改變生活。李禎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他希望把研究成果應用到三航領域,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而研究中心的李炫華、謝科予等一批青年教師也逐漸成長起來,獲評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陜西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工業大學翱翔新星、西北工業大學翱翔青年學者……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熠熠新星。
              現在,研究中心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省部級等項目39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將致力在納米新材料制備及其交叉應用領域走向國際前列。
              有人才,就有未來。(趙媛媛)

            (來源:西工大新聞網)

            責編:王瑞景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