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橫琴區景象(圖源:視覺中國)
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標志著粵港澳跨區域合作發展藍圖正式拉開帷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由理念步入實踐。《規劃綱要》明確了灣區建設的戰略定位——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綜觀全球,國際一流的灣區亦是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一流灣區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與國際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其獨特優勢,亦面臨眾多挑戰。面對全球經濟與科技高度融合的趨勢以及國際單邊主義抬頭的現實困境,筆者以為,科技創新乃灣區建設的核心。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匯聚全球科創資源,構建全球科創平臺,打造全球人才高地,營造創新文化,最終建成最具競爭力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匯聚科創資源,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當今世界,創新驅動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不應是傳統產業格局的簡單改良與升級,而應是新興產業的試驗田和培育地;不應是單純的模仿創新,而應是引領性創新和高科技發展的策源地。科技創新必須稟賦開放、面向世界、緊跟前沿。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條件下建設的,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匯聚區國內外兩種資源,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從大灣區內部看,關鍵要整合、匯聚、共享大灣區科技創新資源: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聯盟的作用,建設高等教育教育教學集群、創新創業集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積聚資源;充分利用好“雙一流”大學建設機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科研院所、世界一流學科,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積聚資源;實現灣區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軸點支撐作用,合力推進國際創新中心建設,匯聚資源;粵港澳三地需要共享創新創業資源,聯合共建南方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
從大灣區外部看,關鍵要吸引、積聚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充分運用香港、澳門國際自由港市場化、法制化制度環境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與世界級創新灣區定位相適應的科研創新平臺,組建國際級的科學研究團隊,吸引全球科技資源;實施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離岸科創”政策,吸引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利用灣區海岸線資源,布局世界級研發機構總部和創新團隊,吸引全球科技和人才資源。
構建科創平臺,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打造原創性科技成果的發源地。首先要著力推進創新基礎能力建設:落實細節,加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分布集聚、學科方向關聯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發揮以中山大學為龍頭的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在聯盟的基礎上建立各種專業聯盟,如粵港澳超算聯盟、粵港澳空間科學與技術聯盟、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聯盟、粵港澳教師教育聯盟等;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核心,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灣區的布局建設,形成區域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的輻射源,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學科資源,提升粵港澳基礎研究水平。
其次要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重點推進校企合作重大科技攻關平臺建設;構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協同機制和生態鏈,建設一批國際化、全方位、全覆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平臺、科技金融支持平臺、科技服務平臺和新興產業孵化平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再次要構建開放性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國家高新區在產業高端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支持大灣區中港澳研發中心和產業發展平臺的建立;不斷加強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積極鼓勵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在粵港澳設立分支機構,推動港澳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大學、政府、市場等主體作用,建立三螺旋的灣區協同創新體系。
打造人才高地,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放眼全球,國際一流灣區都是稟賦開放性的人才高地。在大灣區發展中,無論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還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都迫切需要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支撐。經濟增長與高素質人才之間呈現正向互動關系,灣區建設急需一大批既有必要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熟悉三地經濟體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技術規范、服務管理的專業人才。三地高校需要強化人才聯合培養方案,著眼人才培養的資源優勢互補、高度共享,加速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人才培養高地。三地高校應改變封閉式教學觀念,樹立開放合作的辦學理念。在優秀人才培養上,粵港澳高校可以采用分別招收學生、聯合集中培養的方式,學生的培養計劃由雙方高校共同協商制定,課堂教學也由雙方協商聘請最優秀教師來完成,在學生畢業時,可以頒授雙方學歷與學位,多種形式培養杰出人才,引領灣區發展。要推動教育和人才資源自由流動,實現課程學分互認與學生交換,便利港澳同胞子女內地就讀,探索技術移民管理機制,推進職業資格互認。持續拓展就業創業空間,推動港澳居民特別是內地學校畢業的港澳學生能順暢地融入內地就業生活。促進社會保障合作,推動在灣區內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實現與港澳的銜接。優化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機制,創辦粵港澳多形式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借鑒巴黎聯合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辦學模式,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大學可以突破行政體制障礙,充分發揮大灣區的特色優勢,探討新的教育模式,引進國際一流的教育資源,吸引世界頂級實驗室、高校或企業來共建研發中心或實驗室。打造優美的灣區人居環境,激發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熱情,使灣區成為世界級創新團隊的向往之地。
營造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多元文化和價值并存的地方,寬容的創業創新生態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培育豐富包容的文化形態,建立高品質的灣區生活環境和國際化的生活社區,才能進一步提高對全球資本、人才、機構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充分大學在營造灣區創新創業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大學是創新時代的“埃利斯群島”,吸引著來不同種族和民族背景、收入水平、性格取向和國籍的師生。秉承觀念開放、學術自由之精神,樂于接受差異性、新奇性和多樣性思想。灣區內大學需要融入到更廣泛的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并揮積極作用。要充分發揮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知識創新優勢以及其對公共政策和輿論宣傳影響力優勢,不斷輸出新思想、新文化,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發展。政府部門必須優化政策環境,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尤其是技術移民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好條件。鼓勵粵港澳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共同舉辦科技創新活動,支持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和創新孵化基地,鼓勵境內外投資者在粵港澳設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必須深化區域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實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推動科技和學術人才交往交流和社會流動。著力構建開放包容的灣區公共服務體系及設施,強化大灣區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升城市品質,構建“美麗灣區”、“人文灣區”和“創業灣區”,從而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許長青,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海外網特約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
【海外網三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之一:明確“三個定位” 澳門大有可為
之二:大戰略帶來大機遇,港澳不能錯過
責編:李鵬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