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訊(記者代麗麗)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今天(2月26日)發布消息,本市將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進行改革,從“評論文”改為“評成果”,職稱和崗位聘任均實行聘期制,期滿進行考核,職稱將告別“終身制”。
為擴大職稱制度改革效能,進一步激發北京市市屬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總結改革經驗,新修訂出臺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管理辦法》,從對高校教師進行分類評價、職稱和崗位聘任實行聘期制、加強職稱評審權下放后的監管三個方面,完善高校教師職務聘任的“北京模式”。
據了解,2005年本市出臺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管理辦法(試行)》,在全國率先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開展了高校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將教師崗位聘任條件和職稱評價標準合二為一,充分尊重用人單位的自主權,由高校根據學科特色和發展需要,制定不同層次教師崗位的聘任條件,按照規范的程序,以崗位聘用替代職稱評價,實現了“想用的評得上,評得上的用得好”。
14年來,全市已有40多所高校開展了聘任制改革,大大增強了高校的用人自主權,打破了教師職務終身制,建立了對廣大教師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了他們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探索出了高校職稱自主評聘的“北京模式”。
此次深化改革,將高校教師職稱從“一把尺子量到底”改為“干什么、評什么”,強化教師以教書育人為主。在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將高校教師按照教學為主、教學科研為主和社會服務為主等進行分類,制定側重不同的評價標準。同時,建立高校職稱評審代表作制度,從“評論文”改為“評成果”,教師可從論文、論著、精品課程、教學課例、專利、研究報告等不同成果中,任選最能體現能力水平的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內容。
高校教師職稱將告別“終身制”。完善后的新模式,進一步強化了教師職稱的“能上能下”。在實際操作中,職稱和崗位聘任均實行聘期制,期滿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學校和教師按照崗位需要、本人自愿的原則,辦理續聘手續,簽訂新的聘用合同;考核不合格的,高校可根據教師與崗位的適用情況,低聘崗位等級直至解除聘用。
通過這一制度設計,保障了高校的用人自主權,避免一勞永逸的職稱終身制引發的惰性,進一步激發創新主體活力,使人才“評得上、用得好、留得住”。
放權不等于放任不管。在保障高校用人自主權的基礎上,市人力社保局將加強對教師聘任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在高校制定本單位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時,市人力社保局將進行指導和審核把關,確保高校教師評聘制度合規合理。在高校開展聘任工作時,需進行評議前公示和聘任前公示,廣泛接受教職工和社會監督。在高校完成聘任工作時,市人力社保局將對聘任程序和結果進行驗收,確保聘任結果的真實有效。
相關新聞
工程技術人才有了正高級職稱
本報訊(記者代麗麗)工程技術人才將增設正高級職稱。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部署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指導意見》聚焦工程技術人才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
一是健全制度體系。增設正高級工程師,完善職稱層級,擴展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實現與工程領域職業資格制度的有效銜接,實行職業資格考試的專業,不再開展相應層級的職稱評審。實行評審專業動態調整,促進評審專業設置與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同步。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搭建兩類人才成長的立交橋。二是完善評價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重點考察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對學術不端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分專業領域完善評價標準,以能力、業績論英雄。淡化學歷、論文、獎項要求,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作為評價參考,突出對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的評價,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可“一票決定”。三是創新評價機制。建立以同行專家評議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社會和業內認可。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程技術人才,采取“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方式。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入國際同行評價。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出重大貢獻的工程技術人才,采取“直通車”方式直接申報評審正高級職稱。
責編:袁如霞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