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王業寧逝世,享年93歲

            2019-02-26 14:45:28     來源:海外網

            “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 圖

            1551163076628313.png

            “南京大學”微信公號2月26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業寧,因病醫治無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時在寧逝世,享年93歲。

            王業寧院士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1945-1949年就讀于中央大學物理系。自1950年開始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王業寧院士歷任國際固體內耗與力學譜委員會(ICIFUAS)委員,顧問委員;第六屆歐洲國際內耗與超聲衰減會議(ECIFUAS)委員;國際形狀記憶材料會議委員;國際材料聯合會中國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內耗與超聲衰減專業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中國材料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顧問委員。

            1960年代,王業寧在“固體相變及缺陷有關的內耗”研究中研制的“三級組合振子內耗儀”1964年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與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三等獎。她首先提出馬氏體相變瞬態內耗與振動一周內的轉變量成正比、穩態內耗源于共格界面的靜滯后損耗等機理,早于國外同類研究十年。

            1970年代,研制出國內第一臺聲光品質因子的測試設備,利用這臺設備測量多種激光玻璃材料的光彈系數及聲光品質因子;在國內首先設計并研制了我國第一臺聲光調Q-YAG激光器,獲得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該儀器為驗證南京大學提出并生長周期極化的LN晶體介電超晶格的準位相匹配非線性光學效應做出了貢獻,研究成果也作為合作者于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0年代,王業寧研究了鐵電疇粗化過程類似一級相變等理論和機制,發現二級相變漲落引起低頻內耗峰,又提出被稱為“王模型”的Snoek-Koster弛豫的新機制。在高溫超導的研究中提出了“類相變”概念,澄清高溫超導體磁通融化的相變機制。

            1990年代在鐵電研究中,首先分析了SBT中存在的五種電疇結構,并用電鏡予以證實;對某些鐵電存儲材料SBT、BLT的優越抗疲勞性機理提出了可信的解釋。在研究相變內耗與界面的定量關系過程中,王業寧將內耗儀配上顯微系統,使其成為在測量內耗的同時還能觀測待測試樣顯微結構的設備。利用此技術研究了與鐵電疇有關的內耗,首先發現并確認:二級相變漲落引起的低頻內耗峰P1及與疇的粗(細)化過程有關的內耗峰P2;進一步發現疇的粗(細)化具一級相變特征,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疇的粗化過程類似于一級相變”,這一結論對相變內耗的理論研究來說是一項突破性的工作。隨后在許多鐵電、鐵彈相變以及馬氏體相變過程中均觀測到P1和P2峰,證實這是一普遍規律。這一具有創新性的成果,數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上做報告,受到國外同行的好評。以上研究成果1990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999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王業寧1994年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金牛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3年和2001年兩次被授予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在長期的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王業寧院士培養了近百位碩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1993年被授予江蘇省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根據王業寧院士生前遺愿,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活動和儀式。

            沉痛悼念王業寧院士!

            來源:南京大學官方微信號

            責編:彭寧鈴、孫熙越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