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西安2月26日電 (記者 張一辰)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土地的利用率也日益成為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的農村土地流轉在原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基礎之上,通過培育和發展土地流轉市場,令農村土地流轉進入良性循環。其中,有“中國農科城”之稱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示范區)通過組建村級土地銀行、成立土地流轉公司等創新模式,盤活農業資產。
楊凌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便成為中國重要的農業科研教育基地之一,有中國農業硅谷之稱。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楊凌憑借科技與人才優勢逐漸成為國際農業合作的平臺。作為中國農業發展風向標的“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已在此間舉辦了25屆。
楊凌土地流轉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凱表示,近幾年來,農村城鎮化水平加快,出現大量的閑置土地,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為此,楊凌示范區遵循“平等、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探索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方式,通過村土地銀行流轉、土地流轉協會管理、土地流轉服務有限公司(土地銀行)等途徑,讓農民閑置的土地得到利益最大化。
據統計,截至目前,楊陵區累計流轉土地6.3萬畝,流轉率達81%。引進涉農企業34家,發展合作社171個、現代農莊30多個、家庭農場65家,培育職業農民406人,頒發農民技術職稱證書175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據了解,自2015年以來,楊凌大力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也可以經濟作物和資金同時入股,從而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股權、農民變為股東,促進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同時,通過土地流轉,打破了村組界限,促進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和產業結構調整。
楊陵區政府向記者介紹,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了部分農民“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化狀態,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集聚,為城鄉統籌發展創造了條件。
劉小凱表示,一份土地兩份收益。楊凌通過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的集約化,基本上消除了農民以往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同時也給農民提供了務工平臺,使之既得到了土地流轉的收益,還能通過務工得到應有的報酬,并以此實現增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完)
責任編輯:賈振飛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