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助力實體金融穩

            2019-02-26 04:35:21     來源:海外網

            核心閱讀

            金融穩,經濟穩。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去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穩金融積極有序推進,金融領域可喜變化不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迎來良好開局,金融市場進一步規范創新發展……數據顯示,去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67萬億元,同比多增1.83萬億元,金融服務經濟力度增強,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牢牢守住。

            金融之水活起來

            普惠小微貸款余額9.7萬億元

            首單400億元永續債發行,讓銀行造血能力更強

            “之前還捏把汗,沒想到投資者買我們的債券那么踴躍!”浙江紅獅集團副總經理章旭喜說起去年的發債經歷,依然很興奮。

            2018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引導設立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積極支持機構運用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多種手段,護航民企債券融資。這一招實實在在幫到了企業。中債信用增進公司聯合杭州銀行創設“18紅獅SCP006”緩釋憑證,為浙江紅獅集團發行5億元超短期融資券提供信用支持,不到一周就完成認購。

            穩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穩固是其中要義。有這樣三個數字,折射出金融活水對經濟發展的“滋養”:

            “4次”——實施4次定向降準,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把源頭活水引向實體經濟。

            2018年1月,央行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約4500億元,拉開全年多次定向降準的序幕。縱觀去年全年,金融部門主動加強定向調控、區間調控,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實施4次定向降準措施,3次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17.6%”——截至今年1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9.7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增速比上年末高2.4個百分點。

            “真解渴!”金融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讓很多民營、小微企業發出如此感嘆。興業銀行重慶分行中小企業部副總經理樊玉霞介紹,去年8月起,該行對新發生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給予15個基點的定價優惠。

            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出臺,劍指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企業發展關鍵時刻扶了一把。“小微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狀況有所緩解,投資積極性有所提高。”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司長文兼武說,去年四季度,流動資金情況緊張的小微企業環比下降0.3%,有投資活動的小微企業環比上升0.7%。

            “400億元”——1月25日,中國銀行成功發行國內首單400億元永續債,此舉可提高該行一級資本充足率約0.3個百分點。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提高永續債發行審批效率,促進銀行加強對民營、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永續債等金融創新將使銀行造血能力更強,進而提高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金融體系強起來

            去年末規上工業企業負債率比上年降低0.5個百分點

            去年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

            經歷了市場洗禮,企業對待杠桿也更加理性。“企業要做得穩,在風險控制上就要沉得住氣。財務狀況健康,才能降低融資成本,抵御市場波動”,章旭喜說,紅獅的債務主要是兩塊,銀行貸款和債券,足夠的現金流、隨時可變現的資產、足夠的庫存產品,是公司控制債務風險的三道“保險”。

            面對復雜環境,金融發展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合理引導市場主體心理預期,確保金融穩健運行。

            去年4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分類施策,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市場金融風險情況,采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辦法。當月下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扎實推進,使金融體系、金融監管和調控體系日益完善,為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經過多措并舉、集中治理,宏觀杠桿率趨于穩定,金融市場總體平穩,留下了這樣一串數字:

            “0.5個百分點”——去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5%,比上年降低0.5個百分點,結構性去杠桿穩步推進。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通過不同部門杠桿水平的升降來優化杠桿結構,而不是簡單追求杠桿總水平的持續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說。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說,結構性去杠桿讓銀行表外資金逐步回歸表內,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增多,特別是對高技術制造業的貸款增幅較大。

            “9880億元”——去年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點狀”風險得到有序處置。

            偏離主業,股權質押率過高,資金錯配嚴重……重慶東銀集團一度處于“風雨飄搖”之中。4次市政府協調會議、18次債權人會議……東銀集團的債務重組協議在今年1月獲得通過。“在重慶銀保監局協調和金融機構幫扶下,企業得以重生,下一步力爭化危為機,繼續夯實裝備制造等主業,向高科技制造業轉型升級。”東銀集團總裁助理易宗明說。

            “38.39%”——對違法違規行為“重拳”監管,讓市場風清氣正,引導資金回歸正道。去年,中國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310件,同比增長38.39%,罰沒款金額106.41億元,同比增長42.28%。

            “堅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場亂象取得明顯成效。金融監管既要堅持決心和定力,又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強化制度建設,構筑長效機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說。

            金融改革動起來

            科創板設置5套差異化上市指標,凸顯包容性

            服務民企“18條”條條切中融資痛點

            春節黃金周剛過,紅獅集團就迎來幾位“特殊”的客人。正月初八,當地金融辦、人民銀行和銀保監局到訪企業,了解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談起新年期待,章旭喜說,希望未來資金流更穩定些,債券順利滾動發行,融資成本降下來。

            章旭喜的期盼,在政策面上已有呼應。2月14日,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18條舉措條條切中民營企業的融資痛點,全方位支持企業融資需求,并通過深化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的能力和水平。

            展望未來,穩金融應如何發力?三個數字給人啟發:

            “5套”——不久前公布的科創板實施方案,5套差異化的上市指標是一大制度創新亮點,將滿足財務表現不一的各類科創企業上市需求,助力更多優質的創新企業發展。下一步,應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釋放更大活力。

            2018年以來,一系列金融改革順勢推出:資管新規直指金融業務不規范等問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理財子公司相繼設立,銀行公司治理結構逐步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性變革馬不停蹄……“只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董希淼說,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擴大開放增強我國金融業競爭力。

            “1個百分點”——繼去年4次定向降準后,今年1月4日,央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下一步,金融政策應松緊適度,進一步疏通傳導機制。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說,進一步強化逆周期調節,要保持流動性的平穩適度,促進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并力爭做到精準滴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通過市場化的辦法調動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積極性。

            “6463萬億元”——去年前11個月,保險業累計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6463萬億元,保險業風險保障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自身也更加強健。下一步,金融將助力經濟發展大局,增強自身穩定底氣。

            銀保監會表示,服務好實體經濟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根本舉措,要堅決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妥善處理防風險與穩增長調結構的關系。

            “長期看,金融穩定與實體經濟運行狀況密不可分。”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說,加大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抓手。

            金融棋活,全盤皆活。進一步做好穩金融工作,打造更穩健、更具活力的金融體系,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更加“血脈暢通”。(記者  歐陽潔  許志峰  邱超奕  葛孟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6日   02 版)

            責編:張振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