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筆者從市統計局獲悉2018年西安經濟總量踏上8000億元新臺階,進入全國20強,GDP增速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一位。
經濟總量踏上8000億元臺階
總量保持在全國20強
數據顯示,2018年,西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349.86億元,增長8.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84.7億元,增長10.8%。進出口總值達到3303.87億元、增長29.6%,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729元和13286元,增長8.1%和9%,經濟總量繼去年前三季度首次進入全國20強后,繼續保持在全國20強行列。
據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經濟增長情況看,寧波經濟總量達到10745.5億元,躋身萬億GDP城市行列,西安市經濟總量前進1位,進入全國20強,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九。
位次不斷躍升
經濟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拔得頭籌
去年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二位,較上年同期提高了六個位次。而從去年全年GDP增速看,西安8.2%的增速拔得頭籌。武漢、南京、成都以8%的增速并列第二名,接下來是廈門、深圳、青島、濟南、長春、寧波、杭州、大連、廣州、沈陽、哈爾濱。
作為西安“追趕超越”的對標城市,2018年,成都預計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增長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9.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和9%。
另一座對標城市杭州,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預計1.35萬億元,增長7%左右;財政總收入3457.46億元,增長14.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25.06億元,增長1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達到6.1萬元和3.3萬元,增長8.5%和9%左右。
在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背后,是去年以來西安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加速聚集、經濟開放水平的加速提升。
GDP交出滿意成績單
投資、出口、消費均保持增長
2018年,在對外貿易形勢復雜嚴峻、治污減霾攻堅克難等大背景下,西安市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從產業結構角度看,長期以來,工業羸弱特別是制造業短板,成為制約西安經濟總量做大做強的首要因素。2018年,西安第二產業恢復強勢增長,工業投資加快,成為西安經濟的中流砥柱。第二產業增加值2925.61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5165.43億元,增長8.3%,特別是旅游業表現極為亮眼。在“西安年·最中國”、“春滿中國·醉西安”、“夏滿中國·嗨西安”、“秋染中國·賞西安”等旅游推介活動影響下,2018年西安長期位居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前列,旅游業兩大指標:旅游人數與旅游收入屢創新高,極大促進了消費,拉動了第三產業增長。
西安招商引資效果顯著,三一重工西安產業園,秦漢新城寶能汽車項目,三星動力電池二期等相繼項目落地。西安對外貿易呈現超高速增長態勢,居副省級城市首位。與此同時,民間投資扭轉負增長頹勢穩定增長;城鄉消費市場旺盛;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非公有制經濟占比提高等因素的向好發展也為西安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發展要素加速聚集
市場主體和人力資源持續增強
去年以來,西安市場主體和人力資源持續增強。西安人從這兩個不斷增加數字中感受到了大西安不斷迸發的能量。營商環境持續改善,落戶政策不斷寬松。在西安創業和落戶的人越來越多,為西安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能,保障了西安經濟的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西安全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達到54.3萬戶,同比增長91.7%;累計市場主體超過148萬戶,在副省級城市排在前列。12月末,“五上”單位7350戶,比年初凈增736戶。與此同時,西安市的戶籍政策不斷優化升級,人才體制機制創新,惜才育才環境改善,引來孔雀“西北飛”,大西安煥發出強大的“吸引力”。全年遷入的新西安人接近80萬。其中,博士以上1253人,碩士研究生26762人,本科生237543人;人才引進32126人,學歷落戶和人才引進占總遷入人口的63.5%。市場主體的持續增加和落戶人才增多,讓大西安發展要素正在加速聚集。
增長新動能加速形成
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投資加快
去年以來,西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規模以上戰略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為西安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強的內生力量。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后,吉利、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等重大項目紛紛簽約落戶促進了實體領域投資,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投資進一步加快。
數據顯示,去年西安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9.8%,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先進設備制造行業成長較快,占比最大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8%,對全市工業貢獻率達到32.4%;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7%和10.5%,均高于全市增長水平。工業產品呈現附加值高、環保節能、智能化、數字化、集成化等特點,新產品不斷涌現,產量實現較快增長。智能電視從無到有,光電子器件產量增長3.3倍、鋰離子電池增長2.0倍、新能源汽車增長70%、光纖增長51.3%。現代服務業增長勢頭迅猛。1-11月,體育產業、文化產業、健康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以及“新服務”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速都在20%以上。
與此同時,西安投資動能快轉換。2018年,工業投資增速扭負為正,連續10個月保持20%以上增長。三星、吉利、愛生無人機等項目拉動工業投資增長28.7%。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 31.8%。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超過四成,比上年提高11.5個百分點;增長68.7%,連續8個月增速都在50%以上。民間投資增長20.3%,較上年提高9.2個百分點。
開放水平加速提升
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加快推進
近年來,西安市以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推手,大力推進“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擴大開放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著力建立“大開放、大招商、大市場”的發展格局,開放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已開行1235列,開行數量、貨運總量、重載率居全國第一。隨著西安成功獲批臨空經濟示范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西安機場獲批行使“第五航權”,全市進出口總值首破三千億,達到3303.87億元;保持29.6%的快速增長,連續11個月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一。
西安開放平臺不斷升級。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7年4月1日正式運營以來,隨著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星二期、華為全球技術中心、傳化物流、阿里巴巴西部總部、新松機器人等一大批項目先后落戶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截至2018年10月底,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新增市場主體25935家,注冊資本3859.67億元,其中新增外資注冊企業237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413家,市場主體活力迸發。截至目前,西安申報獲批省“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臨空經濟示范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第二國際商事法庭落戶西安,“通絲路”跨境服務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平臺、科技大市場等自貿區創新平臺向外推介共享,為西安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快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提供了嶄新的平臺。
經濟地位作用加速攀升
多項指標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2018年西安的多項經濟指標也位居副省級前列。從全省來看,西安的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經濟地位加速攀升。
全面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西安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領頭雁”作用凸顯,在全省的經濟聚集度攀升。GDP總量三年連續跨越三級臺階,2018年跨上八千億臺階,達到8349.86億元,占全省的比重升至34.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創14年來新高;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進出口總值、稅收收入等多項指標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統計部門分析認為,2018年全年西安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環境不斷優化、要素不斷聚集,基礎不斷加固,經濟增長的勢頭更強、潛力更足、韌性更好。但也要關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牢牢把握“六穩”要求,堅持創新開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做實產業、做優消費,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確保全市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向高質量發展穩步邁進。 (文:西安發布)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