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行駛在港珠澳大橋上(新華社記者吳曉初 攝)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活力最強、開放度最高的經濟區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正式發布。《綱要》的出臺,不但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自身的深度融合,而且還將加快中國形成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并在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澳門的角度來看,《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的三個定位,即: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這三個定位,與中央政府對澳門發展繁榮的期望是一致的。2014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十五周年,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積極推動澳門走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道路”。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會見崔世安特首時再次指出,澳門應“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新的發展成果迎接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結合上述三個定位,澳門在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將發揮其特殊作用。
首先,基于“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定位,澳門可以選擇有潛力的大宗商品,建立商品期貨交易所。《綱要》中提及的中葡論壇已經運行了15年,但還需要“更好發揮中葡合作發展基金作用,為內地和香港企業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等專業服務。”
一個可探討的切入點是,在澳門建立某些特定種類的商品交易所。具體商品品種可以從葡語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中篩選,例如,咖啡、可可、腰果、甘蔗、劍麻、玉米、大豆、烏木、紫檀木等各類木材等等。一方面,澳門可以密切對接葡語系國家,推動上述商品交易。另一方面,澳門可依托于內地龐大的市場需求,爭取到上述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當中。
其次,基于一個平臺的定位,澳門還可以作為重要節點,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貨幣金融合作。《綱要》指出,“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中葡基金總部落戶澳門的優勢,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 目前,澳門金融機構已經與葡語國家的幾十家金融機構建立了業務聯系,在澳門推動建立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但是由于人民幣在這些國家的使用規模較為有限,因此這方面要發揮更大作用尚需時日。
澳門在推動貨幣金融合作、對接國家戰略方面,具有試錯成本更低的優勢。作為袖珍經濟體,澳門人口僅為香港十分之一左右,經濟體量僅為香港的近七分之一。在澳門推動跨境金融業務、人民幣國際化試點,其影響更具可控性。另外,澳門的經濟、社會較為穩定,澳門與中央政府的溝通也較為通暢。因此,可發揮澳門試錯成本低的優勢,以及一個平臺的定位所長,以澳門為節點推動中國-葡語國家的貨幣金融合作,將澳門作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國際金融合作創新的實驗區。同時,這也將為澳門的發展提供新動能、新空間。
最后,基于“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澳門可以發揮其文化節點的作用,促進文化交流、實現中外民心相通。中葡文化在澳門長期交融共存,相關的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基于此,《綱要》提出支持澳門發揮其文化特色,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
一方面,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在澳門得到了完好的保留和繼承。例如,嶺南文化、媽祖文化植根澳門,在澳門影響深遠。再如,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山舞醉龍,也是在澳門找到線索才避免了中斷。另一方面,澳門長期受西方文化熏陶,是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交融的窗口之一。早在400多年前,傳教士利馬竇就棲身澳門,并以此作為起點到中國各地傳教,開啟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序幕。
目前中國的外部環境穩中有變,中美貿易摩擦、英國脫歐等事件增加了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通過中國-葡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澳門將推動加強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包括與歐盟的密切聯系,緩解中國在外部環境中面臨的不確定性挑戰。
(徐奇淵,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海外網特約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李鵬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