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兒科市場小,兒科手術醫療器材缺乏,讓兒科醫師感到無奈。不少兒科急重科醫師請命,希望臺當局能重視兒童醫療器材和藥品,別再“棄兒不顧”。
曾有一名肺動脈狹窄的小患者,久等不到可置換的膽道支架,醫師向臺灣衛福部門申請的項目還在跑,患者突然腹膜出水而逝世,讓醫師深感遺憾。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表示,兒童醫療器材與藥物曾雙雙缺乏,早年急重癥新生兒急救時所需臍脈導管,曾因許可證到期而長期缺貨,她曾以醫學會名義多次提出需求未果,后經臺灣衛福部門與“健保署”協調才解決。而新生兒早產或氣胸需使用的最小號胸導管,因健康保險核價太低廠商不供貨,醫院常需要彼此調貨,才能動刀。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指出,常見缺乏的兒童醫療器材包括人工腎臟、心臟支架、人工血管、手術電極片等,因島內兒童少,急重癥兒童又是少數中的少數,進口需申請臺灣衛福部門許可證,申請一次就要幾十萬新臺幣,但一年可能僅賣出一兩組,缺乏利潤,又無健保補助,讓不少兒科醫師束手無策。
島內兒童心導管手術權威、臺大小兒心臟科醫師王主科表示,幼童血管支架多未納入健保給付,使廠商進口意愿低,有些醫療器材一缺就是五六年,更有醫療器材臺灣從未進貨。
例如長期缺貨的兒童肺動脈膽道支架,病患若危急時就改以外科開刀方式處理;如果不危急,則以項目向臺灣衛福部門申請,但申請過程至少耗時三個月,更曾有計劃被退。王主科就曾收治一名肺動脈狹窄小患者,在申請過程中,還沒等到醫療器材就逝世,令人遺憾。
王主科指出,像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癥或復雜性心臟手術所需的裸支架、覆膜支架,具延展性、不易斷等特性,但已缺貨至少五年;日前因有廠商拿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并與中國臺灣衛福部門達成共識,廠商愿意進貨外,2019年將商議納入健保。
此外,早產兒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鐵劑與營養補充藥物也缺貨。許瓊心說,包括口服鐵劑滴劑、小兒多種維他命針劑,則從2011年起改為自費并常缺貨,廠商不愿生產,維他命針劑曾出現島內一張許可證都沒有的情況,令兒科急重癥醫師感到相當無奈。
責編:劉素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