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2019-02-25 10:17:17     來源:海外網

            最近,一篇網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后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發布第三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征求意見時,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讀音就成為規范讀音。除了這些日常用語中的讀音改動,有些詩詞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發熱議。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改為xié)、“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改為shuāi),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詩詞的合轍押韻,影響了韻律美感。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雅言”,到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韻”,再到近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形成的普通話,語音的流變從未停止。如果把語言比作一條河流,那么這條河流中既有河水奔騰而下,也隨著支流的匯入、地勢的起伏,以及地貌、氣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斷變化,這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然而河流之下,也有著千萬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這才是河流的本質。從歷史的角度看,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有著文化傳承的功能,承載著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我們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中感受委婉的韻致,能從“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ǎ)”中體會曠野的蒼涼,這是語言文字跨越時空的力量。

            詩詞作為一種文學形態,更承載著文化與心靈的密碼。中國傳統詩歌對字詞讀音相當講究,既要押韻,更講平仄,這是中國傳統詩歌之所以有獨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便讀音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仍能從這些音調韻腳中,領略唐詩宋詞的曼妙音符。而那些處于詩句關鍵位置的“詩眼”,更保留下日常語言中已經不常見的讀音,讓人從中感悟音韻之美、語言之美,于反復誦讀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找到一脈相承的源頭。從這個角度看,人們關注字詞讀音的修改,正是因為存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呵護之心。

            進而言之,人們希望留存這些“詩眼”,其實也是想為傳統文化在漢語發音中留存一些“氣眼”,讓日常交流的語言,至少在詩歌中能夠多一份詩情。我們不可能要求語言一成不變,相反,更有效率、更為實用、更能容納當下生活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也應看到,在變動不居中,我們仍然需要找到接續傳統的空間。(桂從路)

            (《 人民日報 》2019年02月25日 05版)

            責編:張嘉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