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服務“三農”繪就新藍圖
中國證券報
“打通金融服務‘三農’各個環節”,“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期貨服務“三農”繪制了新藍圖。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市場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實現重要農產品的戰略保障,提升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國際定價權,“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等工作,也將為農業發展扎牢防風險“籬笆”。
有助實現戰略保障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三農’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要求迫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期貨服務‘三農’的發展前景依舊寬廣。”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程小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這份文件中,市場最為關心的一點是,“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被提升到戰略高度。文件明確提出,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將稻谷、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鞏固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業內人士認為,期貨市場特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功能將有助實現農產品的戰略保障。
“期貨市場制度安排形成了一個公平、合理、權威的農產品基準價格,與現貨價格緊密聯系,共同為生產者調整種植面積提供了參考和依據。”業內人士稱。
程小勇表示,保障重要農產品供應,除了優化政府補貼之外,期貨市場也需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農產品期貨市場高度發達,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大豆、玉米和小麥等農產品市場上的定價權;另一方面,期貨合約的交割標準相對較高,有利于市場提高農產品產出質量,實現增產提質的效果。
以大豆為例,經過多年培育,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構建起完整的大豆期貨市場品種體系,其在指導生產大豆種植、穩定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為840萬公頃,較2017年增加15.5萬公頃,同比增長1.9%。受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影響,我國大豆產量連續三年增加,2016年至2018年累計增加365萬噸,累計增幅為29.4%。
“目前,稻谷、小麥、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都有期貨合約,期貨市場功能發揮,將有利于實現這些重要農產品的戰略保障。”程小勇說。
提升農產品定價權
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要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
市場人士指出,隨著中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本國農業和農產品市場利益,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更大的話語權是當務之急。期貨市場特有的價格發現等功能,顯然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定價權。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期貨市場上覆蓋糧棉油糖的農產品期貨品種體系基本形成,白糖、玉米、棉花、豆粕、橡膠等農產品期權品種體系也逐步完善。隨著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規模穩步發展,客戶結構不斷優化,市場功能持續改善。
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期貨中,流動性充裕的品種價格發現功能發揮較好,如豆油、棕櫚油、菜粕、白糖等品種期現貨價格相關性均超過0.9,為相關產業提供可靠價格風向標,幫助涉農企業管理經營風險。
同時,我國農產品期貨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發布的2018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報告,從農產品期貨期權成交量排名看,中國商品交易所的品種占據了全球農產品合約前10強的8個席位,其中大商所的豆粕期貨連續8年名列全球農產品成交量排名首位,鄭州商品交易所(簡稱“鄭商所”)的菜籽粕、蘋果期貨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玉米、白糖、棉花、橡膠、豆油期貨也赫然在列。
“為加強中國農產品期貨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一方面,我們應充分利用期貨市場規避國際市場風險;另一方面,應鼓勵國內糧貿商走向世界,通過開展糧食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全球化布局農產品交易市場。”一德期貨分析師劉曉藝表示。
從交易所角度看,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爭取早日把大商所建成全球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努力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鄭商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將統籌推進產品創新、規則優化、系統建設、市場服務、對外開放等各項工作,為在本世紀中葉把鄭商所建設成為“領先行業的風險管理平臺、享譽世界的商品定價中心”打下堅實基礎。
扎牢防風險“籬笆”
期貨市場的另一個關注焦點在于,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文件強調,要“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適應世貿組織規則被提到了原則的高度,未來國家的支持政策對農產品生產的直接影響將進一步減弱,更多將依靠市場手段和金融工具來實現。”一德期貨產業投資部研究員孫超、彭瑤點評稱。
程小勇告訴記者,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既可以提高期貨服務“三農”的能力,又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保險+期貨’為農戶提供了一種操作性較強的避險工具,將農民所面臨的價格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有效地完善了農業生產經營者與期貨市場之間的連接機制,是農戶或企業所面臨的價格風險與期貨市場之間的傳送帶,合理地利用和發展可以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程小勇說。
從近幾年的實踐看,“保險+期貨”被認為是護航“三農”經濟發展的創新金融服務。2018年,鄭商所“保險+期貨”試點從上年的20個項目拓展到41個試點項目,涉及棉花、白糖、蘋果三個品種,涵蓋新疆、云南、廣西、甘肅等9個省區。同時,大商所推出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試點,從單一的“保險+期貨”業務,拓展至場外期權、基差收購等多業務形式并用,試點品種也擴大為玉米、大豆和雞蛋三個品種,覆蓋全國16個省區的99個試點。
廣州期貨研究員劉宇暉補充稱,繼續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以及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與收入保險的試點,突出了金融服務實體農業的功能,有效推動下亦能保證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增加農戶收入,突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核心思想,保障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交易所優先支持在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開展“保險+期貨”試點建設,樹立了期貨市場助力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形象。
“2019年1月,天然橡膠、棉花和玉米期權同步上市,預計對決勝脫貧攻堅戰將發揮良好作用。同時,期貨行業還將繼續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品種創新,持續開展紅棗、生豬、辣椒等期貨品種的研發上市。”華泰期貨上海研究所副所長、農產品研究總監陳瑋表示。
責任編輯:李鐵民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